English

守护“空中金桥”

2009-04-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劲松 特约记者 申进科 通讯员 胡晓宇 我有话说

空军驻藏某场站官兵不辱使命,迄今为止的43年间,创造我国航空史上30余种飞机首航西藏的数十个“第一”,开创了大型运输机成功运送新老兵进藏、军事科研试飞等数十项我军远距离、大兵团航空运输的历史,守护着西藏连通世界、繁荣发展的“空中金桥”。

从未发生过飞行事故

1

966年10月28日,雪域高原迎来一个喜庆的日子。一架苏制伊尔-18型运输机划过碧空,呼啸着在海拔3500米的贡嘎机场降落,从这一天起,西藏这块神圣的领土结束了有空无防的历史,而空军驻藏某场站从此开始了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每一条航线,每一次飞行,都凝聚着场站飞行管制、场务、气象等不同专业官兵的心血。”已在场站工作18年的站长朱红兵激动地说。

西藏高寒缺氧、地势险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航路间雪峰高耸,冰川广布,风沙、冰雹、高空强风乱流肆虐,被公认是世界上飞行难度最大的空域,有飞行“空中禁区”之称。随着西藏对外开放,民航和各类任务飞行增加,飞行管制谈何容易?而43年来,在场站官兵手里硬是没有发生过一起空中事故。

跑道,是连通“空中金桥”的基础设施。在场站场务连连长李炜眼里,场务连官兵就是这金色跑道的“护卫”。2008年6月10日,场务连官兵随场站参谋长王俊刚检查跑道时,发现幼蝗虫成群出现在机场滑行道和草坪内,一挥手就能抓一把,有的地方甚至达每平方米750只以上。蝗虫如果被吸入飞机发动机,后果不堪设想。场站迅速与地方政府和民航部门联系,军地联合展开一场历时5天的灭蝗战,确保银鹰自如翱翔。

“每个岗位都是一个前沿阵地上的指挥部,这里保障的每次飞行,都是智与勇的结晶。”一次,担负航空物理勘探任务的机组,完成当天的飞行任务返场。不料,机场所在山谷被厚厚的云层封住,飞机无法降落。飞机携带的油料不多,又没有备降场,机长心急如焚。危急时刻,场站外场保障指挥员发现,随着风力的变化,云层中间偶尔会出现空隙。他把这个情况告诉机长,导航飞机迅速穿过云缝,平安降落。

在场站的大事记上,记者看到一组保障数据:1969年,安―12试航成功;1976年4月,直―5试飞成功;1984年1月30日,运―10首航成功;1990年3月,保障空投救灾飞行31架次,空投物资450余吨;2000年6月,完成三代战机高原试飞保障任务;2008年8月,参加奥运空中安保保障任务……

造福驻地藏族同胞

在与航空港毗邻的甲竹林镇塔巴林村,藏族同胞们人人都说,是为神鹰插上翅膀的“金珠玛米”让他们实现了幸福富足的梦想。

10年前,塔巴林村的藏胞还靠在有限的草甸上放牧为生。拉萨机场开通后,巨大的人流、物流蕴含着无限商机,利用好这一地理优势,发展运输业,是造福当地百姓的关键。官兵们走进村寨,为村民讲解这一致富信息,但群众担心不会开车不会修理无法赚钱。为此,场站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和技术优势,组织运输股、汽车连等相关专业人员义务为群众培训驾驶和维修技术。2003年,部队又筹措资金490多万元,在村口铺建了一条长6公里、宽8米的水泥路。

村民次仁顿珠是场站培训的第一批驾驶员,几年过去了,他家当年的小土房变成了二层小楼,家里有5辆运输车,还有一台挖掘机,固定资产达数百万元。每次谈到致富的经历,他总是感激地说:“金珠玛米是菩萨兵!”如今,塔巴林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80%的家庭拥有自己的运输车辆。

为改善驻地孩子受教育的条件,场站官兵与驻地甲竹林镇中心小学和甲日小学结成军民共建对子,筹措专款与校方一同改善办学条件。每到“六一”儿童节、“三五”学雷锋日,场站官兵都要带着图书、学习用品和文体器材去看望孩子们。

走进场站周围的藏族村庄,结束了近千名群众世世代代背水喝历史的自来水管道,通向山顶寺庙的纵横交错的电线,西藏“绿化靓化工程”中种植的莽莽苍苍的绿树都默默讲述着场站官兵43年来为西藏人民幸福所作的无私奉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