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延续了此前1月份新增1.62万亿、2月份新增1.07万亿货币信贷快速增长的势头。至此,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创出新的历史纪录。
央行表示,今年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增幅快速回升,金融机构贷款增长
信贷投放出现了巨量增长,是今年一季度金融运行的最大亮点。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认为,一季度信贷快速扩张,说明自货币政策放宽以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加大;同时也反映出金融机构积极响应政策,努力扩大信贷。
“在间接融资依然是社会融资主要方式的我国,没有一定水平的信贷增长,就无法保证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我们对此应该本着乐见其成的态度,看到信贷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全年保增长、扩内需目标的实现。”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虽然从长期看,信贷快速增长隐含着通胀压力;但短期看,目前通缩对经济的威胁相对更大,只是在未来要保持对通胀的密切关注。”
一个担忧来自未来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的反弹。郭田勇表示,信贷增长为今后银行业绩增长打下了基础,但也要注意控制潜在不良贷款增多的风险。
3月份金融运行数据的另一亮点,是贷款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居民户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出现明显的上升,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大幅反弹。据测算,3月份居民户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达到13.6%,高于1月份的7.5%和2月份的4.1%,这很可能反映了在车市、楼市和实体经济回暖的预期下,居民的消费和投资意愿有所恢复,最终需求有望趋于稳定。
二是在非金融性公司贷款中,票据融资的比例大大降低。前几个月,票据融资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引起了市场对新增贷款是否流入实体经济的担忧。计算表明,3月份票据融资在非金融性公司贷款中的比例下降到了22.6%,大大低于2月份的47.3%和1月份的41.6%。“票据融资占比下降,主要是由于监管部门加大了对信贷资金流向真实性的审查力度,同时也表明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更多了。”郭田勇指出。
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继续保持了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下降”的态势。2009年3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495.4亿元,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
“需要提出的是,在新增贷款中,中小企业融资并没有取得明显增量,多数资金流入了大企业、大项目。今后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防止出现头重脚轻的状况。”郭田勇说。
谈到今后信贷走向,郭田勇认为,一季度高速增长过后,预计贷款增速在进入二季度以后将逐渐回落,单月贷款可能降到万亿以下;下半年趋于平稳,回到几千亿的水平。全年月度新增贷款投放量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这也符合历年贷款投放的规律。他表示,由于目前息差在体系内外有别,因此从调整利率结构的角度考虑,不排除进一步调整利率的可能;而由于当前银行体系内流动性足够充裕,因此未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并无太多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