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以及传统环境。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减少社会信息的搜寻成本,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借助正、负反馈信息促进主体之间的有序竞争,在给予动力的同时规避体系风险。激发金融生态中的主体活性
一个良性的生态体
其一,提高居民的消费弹性。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已超过15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沉淀于银行体系,一方面造成了大量的货币资金游离于生产流通领域之外,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和实际生产部门资金不足共存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无法借助居民消费来带动经济持续发展。经验证明,过低的居民消费弹性是导致诸多宏观经济调解政策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而如何增强我国居民的消费弹性,更为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和消费,从而实现发展动力由外至内的转变是释放我国经济增长活力的基础。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主要出于交易、保障和投资三大需求。而现阶段造成我国居民消费弹性不足的主要原因正是集中在社会保障体系欠缺、贫富差距扩大以及投资渠道狭窄等方面。所以,从激发金融生态主体活力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当下各级政府在大力提高农民收入和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医疗卫生教育投入以及保护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权益等方面的努力和意图。
其二,实现企业的有序竞争。竞争的激励功能给企业带来压力,迫使其以市场规律约束自己的市场行为,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并重视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经营规模、拓展经营领域,从而推动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最终在总体上形成社会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就金融企业而言,修复断层,健全结构,突出差异化发展是首要任务。我国的金融机构远没有形成一个健康的、有机的生态链。现存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金融机构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非理性竞争关系。同质的经营模式、同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得金融机构在扮演其“经济血液”供给角色的时候留下了不少空白地带。因此,积极发展以邮储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金融机构以及开展动产抵押、权利质押等金融创新产品,便成为必然。而最终实现各个金融机构的差异化发展是促进整个行业有序竞争的根本。从长期来看,这不仅利于拓宽金融企业的利润来源,更有助于推动整个民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两型社会”的建设。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
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提出一个“市场扩展性政府”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有足够的权力来保护私人产权、有效执行合约,形成对掠夺个人权利约束的政府。这种政府的职能不是金融制度的直接“提供者”和发展的主要“操作者”,而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的“监管者”。事实上,这也正是我国政府职能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改变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不对等的现状。在现有的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有限,逐年增加的地方财政赤字使得政府不得不时常运用行政权力干预金融企业的运作,有的甚至将金融企业的资产视为“第二财政”,这必然会降低金融资产的质量,导致金融生态状况的恶化。二是改变现有的GDP指标考核体制。一个以经济建设为竞争指标的政府必然将资源更多地用于竞争性领域,而保障整个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力支持而严重滞后,这无疑也不利于区域金融生态的可持续性。目前,热议的地方政府发债报告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既有助于全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也在赋予地方政府一定融资权限的同时,强化了企业产权的独立性,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在“到位而不缺位、支持而不干预”的政府环境建设方面又进了一步。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建立良好的信息信用环境。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尤其对于金融业来说,信用是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完善的信用登记制度不仅可以节约主体间的交易成本,拓展社会经济交往和交易边界,还可以保证交易的连续性,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不佳的信用环境是造成我国金融供给不足,尤其是导致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将更多的经济主体纳入到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之中,努力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将主体间的经济交往从“单次博弈”转变成“重复博弈”,是优化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其次,促进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的失衡突出表现为:间接融资的比重过大,直接融资比重偏小;在现有的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筹资规模和债券市场筹资规模也严重失调。一般而言,债券市场是对于利率弹性最为敏感的市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2008年底,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已达15.4万亿元,但全年企业债发行8723亿元,占企业资金来源的比例不足10%,80%以上的资金仍然有赖于银行贷款,这无疑束缚了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导致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不畅。所以,继续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逐步实现地方政府的可发债,不断扩大发债主体,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是实现我国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方式转变的关键途径之一,也是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措施。此外,加快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积极推动贷款人条例的出台也是有效转变我国资金供给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支持国民经济生产的重要辅助手段。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