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得耿云志先生主编、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单位多名学者撰著的“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丛书九卷(四川人民出版社),拜阅一过,直觉爽气沁人心脾。这部卷帙浩繁的专著,题旨宏大,涉及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发展进路及其基本理论问题、社会结构变迁与文化转型问题、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的演化、国人对西学东渐的
对于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发端,该书对“明清之际开端”说采取有分析的接纳态度,从而丰富、完善了“鸦片战争开端”说。这是该书视点高远、立论平正的一个表现。
关于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动力问题,有两种流行说:外因论的“冲击-反应”模式和内因论的“中国本位”模式,该书对这两种极端之论皆持批评态度,而取“内因”与“外因”统一论,这是很正确的。该书又不止于此,还就内因、外因的主次关系,作了得体的把握:“外因和内因的关系,绝不是某一个总是主要的,另一个总是次要的。何者为主,何者为次,完全要看具体的情况。”全书避免教条主义态度,对中西文化在近代中国各个不同阶段对转型发挥的主次作用,作具体分析,因而所论通透、切理,符合历史实际。
“改良”、“革命”两分,抑前扬后,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几成定说,而该书从文化转型的较高视角,肯定“变革君主专制制度”是近代文化的大主题,“主宰清末十几年的思想文化的中心问题,是对于君主专制制度的挑战与应战”,那种夸大暴力革命派与和平改革派之间的分歧,忽略最基本问题的梳理和评述的作法,是走上偏锋的不当之论。本书在“变革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大主题的观照下,不主张对“戊戌”、“辛亥”截然两分,而将其视作一个过程的相互交叉的段落加以考察,这是一有价值的洞见。其关于1895年“北京的公车上书、南方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进入以变革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心的政治革命时期”的判断,切近史实,颇富创识。
以往讨论五四新文化运动,较少追溯晚清思想文化的先导作用。该书在这一薄弱处用力,通过对清末思想观念变化的归纳,揭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的先期形态。民初政治失序引起的思想混乱,以及由此导致新旧思想冲突,是以往研究不足之所在;该书对此清晰地加以勾勒,新文化运动发生基点的特色,也就历历在目了。这类章次的设置,蕴藏着作者的匠心。
由于时势所决定,新文化运动不久即转向政治运动,其积极意义是巨大的。该书就政治觉醒对文化觉醒的推动,文化觉醒给政治觉醒的重大影响均有详论。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也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久即转向政治运动,导致以后长时期存在高度泛政治化倾向。
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是一个有着高度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近三十年来研究者数不在少,相关论著纷至沓来,而以耿云志先生为首的团队是力量较雄厚、历时较长久的研究阵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丛书则可谓此一领域的集成之作。关于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探讨,当然还是未竟之业,需要探幽致远的处所尚多,但有“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这样建立在扎实考索基础上的创新之作,更精深的研究便具备了前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