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电影为抵抗者立传

2009-04-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蕾 我有话说

2003年的电影《可可西里》,让人们记住了陆川这个文弱却才华横溢的青年导演。蛰伏四年之后,4月16日他带着新作《南京!南京!》在北京举行了首映礼,影片将于4月22日在全国上映。

这不是第一部描写南京大屠杀的

影片,但陆川希望为观众提供一个侵略和杀戮之外的全新视角。“在死亡城市里抵抗,在绝境中相互救助,我试图把70多年前中国人从未被人展示过的那一面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来,搬上荧幕,希望用这部电影重新为南京大屠杀中的中国人立传。”

如此沉重的题材进入他的视野,还是在拍摄《可可西里》的时候。“我的理想是探索一些深入人们记忆和情感的题材,以展示中国人美好的精神内核,而南京那段苦难的历史给了我灵感。”之后的三四年间,先后有30多部戏找陆川拍,但他不为所动。他逐渐发现,“南京”已经成为一把尺子。“我内心总拿别的项目跟它比,衡量来衡量去,最终发现,还是这个项目最让我热血沸腾。”于是,他开始创作。

然而南京大屠杀注定是一个敏感而冒险的题材。为了真实地展现历史,陆川把将近四分之三的制作经费用在找寻历史资料和场景考古再现上。在亲历者的日记里,他发现了大量的线索,比如中国部队被打散的士兵三五成群,隐蔽在街头巷尾,拼死抵抗;经过与外国人的协商,日军答应放走有亲属的中国男人,一位女教师就换了六次衣服,救了六个人,最后被日本兵发现。“无数的证据证明,中国人在拼死拯救自己。我要将自己的发现展示给观众,让他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在创作过程中,受震动的不仅是陆川自己。去日本挑选演员时,他带了厚厚的一沓历史图片。一些日本演员开始不承认曾发生过南京大屠杀,陆川不说什么,只把那些血淋淋的照片摆在他们眼前。几天之后,再见到陆川时,他们突然很认真地说:“南京大屠杀,有。”

陆川把历史资料中的真实还原成鲜活的个体形象,无论是军官陆剑雄还是拉贝的秘书唐先生,是妓女小江还是娃娃兵小豆子,牺牲者不再是面目模糊的符号,不再是束手待毙的羊群,他们有灵魂、有尊严,与70多年后的我们气血相通。

陆川不仅关注时代大背景下中国人个体的状态,还从一个普通日本军官的视角来展现那场悲剧,这在国内也是破天荒头一回。在以往表现战争的影片中,战争的参与者大多被脸谱化了,要么是穷凶极恶的侵略者,要么是让人欲杀之而后快的叛徒,要么就是惨烈至极的受害者,更多的是在表现一个群体的状态。陆川认为,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由个体的恐惧、英勇或者懦弱构成的画卷,正是这些个体的存在,才凸显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为什么战争让人去干如此残忍的事,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拍摄接近尾声,我忽然找到了感觉,知道自己想要拍的是什么。尤其是拍主角角川自杀和小豆子吹蒲公英那两场戏,没写分镜头,讲完戏就拍,这可以说是我艺术生涯中的顿悟。”

《南京!南京!》的创作使陆川积累了太多悲痛的情绪,再加上拍摄过程的艰辛,他时常感到疲倦和绝望。慢慢地,这种精疲力竭转化成了新的动力,成为电影中的一种表达。

用四年锻造一部电影,在商业化运作的时代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陆川一开始就跟自己较劲,执著得近乎固执。“从拍摄《可可西里》时我就发现,拍电影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对我来说,《南京!南京!》已不仅仅是探求历史层面的片子,而是我对自己的一次挖掘,里面蕴藏着我对人生的很多很多看法,我很欣慰自己最终探求到并且表达出来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