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面世立时引起众多关注:规划能否为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更多、更深刻的变化?电子信息产业能否成为我国经济新成长周期的“引擎”?
面临挑战,亟待突破
电子信息产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肖华介绍,6.3万亿销售收入中有60%以上是出口。由于外向度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际市场萎缩、价格竞争剧烈,对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从去年7月份开始,销售收入和出口增速急剧下滑;今年1、2月继续大幅下滑,出现了近30年来首度负增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从全球来看,电子信息产业也面临重要转折,正处在信息技术的转型升级阶段。”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熊军认为,全球新一轮升级换代,对中国的信息产业来讲是极大的机遇,也是极大的挑战。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如果能够抓住机遇,提升产业层次,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有力助推下一轮我国整体的经济增长。
专家指出,面对挑战,首先必须明确我们的比较优势,找准要突破的领域。为此,《规划》提出围绕九大重点领域展开,这九大领域可分为三个方阵:第一是我们已经在产业中形成举足轻重地位的领域,包括计算机、数字音视频产品和技术元器件;第二是立足于产业未来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领域,包括软件、集成电路和平板显示;第三是通过努力有可能为产业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的领域,包括通信装备、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服务。
持续投入,加快创新
据初步统计,“中国制造”的计算机已经占全球产销量48.5%,手机占47.5%,彩电占45%。规模不可谓不大,却是大而不强,几乎没有核心技术。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每年进口芯片金额都超过1000亿美元。一位业内人士不无焦虑地说,“一着慢,着着慢”,必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
专家指出,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作为新兴产业,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都相当薄弱。以研发投入为例,我国电子百强的所有企业一年的研发投入总和,只相当于微软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投入的巨大差距使我们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很难形成突破。
在熊军看来,企业研发投入少,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弱,造成了投入能力弱。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都在个位数,而国外多在10%到20%;其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速度快,一次投入不能解决问题,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对企业的投入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规划》提出提高出口退税比例等一系列政策,对帮助企业解决当前困难,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都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专家同时强调,光靠单个企业的投入,效果有限,在成本上很难和先期进入者形成竞争。政府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企业联合,形成规模经济,才能更好地保障企业对研发的持续投入,使投入取得最大化效果,争取赢得竞争优势。
着眼应用,带动产业
有人说,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给十大产业打响了发令枪,也启动了我国巨大的市场。对电子信息产业来说,其他九大产业的振兴,就是一个潜在的市场。如何把已经启动的市场用好,促进产业发展,需要从政府层面完善机制,拿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
施。
“家电下乡”就是一个拿真招、出实效的举措。“不光带动了企业的生产恢复,对拉动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在改善民生,尤其是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肖华认为。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4万亿元内需拉动的重要领域,其中需要大量应用电子技术。比如信号传递、信号网络的建设,地铁、轻轨、高铁线上使用的电子通信设备,包括售检票的信息系统等等。这方面投入的加大,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和空间。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利于提升这些产业的水平,推动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
专家表示,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融入各行各业,服务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规划》提出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其他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就是着眼于此。以新应用带动新增长,是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兴旺的根本所在,企业应紧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新的跨越。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企业的努力下,电子信息产业将更多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本报记者颜维琦整理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4月20日18:05分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