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骁勇善战,在推翻强秦和楚汉纷争中他总能一马当先,出生入死,战果丰硕,但他在秦汉之际的政治舞台上只活跃了8个年头,32岁便泪洒乌江,自刎而死。究其失败的原因,在于他缺乏一个军事家所应具备的政治素质。
一个军事家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才能有宽广、豁达的心胸,虚怀若谷,海纳百川。
项羽少年时代虽也心怀大志,具有“万人敌”的胸襟抱负,但性格中有致命的弱点:心浮气躁、缺乏韧劲。巨鹿之战时,他的头脑还十分清醒、冷静,审时度势。秦军包围巨鹿,宋义观望不前,他果决地斩杀宋义,派当阳君、蒲将军渡河救赵,自己则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以死战,表现出盖世英雄的气概。随着章邯归顺,秦军被彻底摧毁,项羽俨然是雄踞一方的霸主。这一方面树立了项羽的声威,同时也膨胀了他个性中的自负、刚愎、不可一世及凶暴残忍,坑兵、屠城,尤其是到咸阳后,更是烧杀掠夺、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这一系列的坑、屠,使他大失民心。他一味以武力强征天下,却根本不懂得百姓挣脱暴秦统治之后,最想要的东西。在他心目中似乎没有什么是武力所不能得到的,他不懂得民心是不可以力争取的。而一个有政治素养的人首先应该具有仁爱之心,项羽恰恰缺少的就是仁爱,有余的是残暴。与项羽相反,刘邦入咸阳后,与秦父老约法三章。刘邦在武力上并不比项羽强,但刘邦最大的优点是懂得获取民心,而项羽却只想逞武力,泄私愤,追求武力夺取胜利的快感。这完全是一种政治短见的表现,所以从这一点上看,项羽注定会失败。再者,项羽心胸狭窄,一味自负、狂妄,乃至听不得半点不同意见、反对的声音。正是他暴怒的性格、褊狭的心胸,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也容不得他人批评自己的错误,才会使他众叛亲离,走向毁灭。项羽的崛起如狂飙突起,他手握沾满淋漓鲜血的利刃,奔突冲杀了大半个中国,最后,他又用这把利刃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一个政治素质强的军事家,具有全局的眼光,重视人才,发挥各种人才优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项羽的楚国先辈屈原就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盛衰亡,人才是关键。他之后的军事家、政治家曹操更是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受到启示,表现出对“青青子衿”那“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渴求。他打破门第,冲破传统,唯才是举,所以在建安时期形成“文武并用,英雄毕力”的盛况。而项羽只相信武力,他骨子里的贵族气使他自高自傲,甚至于嫉贤妒能。他始终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凡事喜欢亲力亲为,他崇拜勇者,他对人的喜欢是站在自己立场上,是情绪化的。鸿门宴后他分封诸侯时完全是按照他的好恶,来选择分封地,结果引起诸侯的不满并导致动乱。他因喜欢樊哙的勇武、大丈夫气,便安然面对樊哙的怒斥而彻底放弃杀死刘邦的决心。他根据自己的好恶、爱憎决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由于项羽不善用人,致使像韩信、黥布这样的人才背楚归汉,辅佐刘邦。就连最忠心耿耿、为其殚精竭虑出谋划策的亚父范增,最终也以“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为由离去,只剩得他孤家寡人一个。项羽只知用己之力,以一己之勇带动千万人之勇推翻暴秦的统治,却仍以一己之勇经营天下,最后步步走向失败。而刘邦是既用人之力又用人之智,他性情豁达大度,从善如流,善于审时度势,招降纳顺、赏善惩恶。没落贵族后裔张良、游士陈平、屠夫樊哙、吹箫手周勃、卖布贩子灌婴、车夫娄敬、无业游民韩信、强盗彭越……刘邦都能根据他们的特长给予适当的职位,发挥他们的特长,为自己统一天下的大业,出力献智,真正做到了人与事的最佳匹配。
项羽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凛凛雄风,以他威慑天下的霸气,巨人般的勇武豪气,撼人心魄;也因他政治素质的缺失而导致最终的彻底失败,给人们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思索。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