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她带着红色情怀远去

2009-04-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斯敏 我有话说

朱敏教授走了,走得平静而安详。4月13日,久已缠身的病痛给她83载人生画上了一个无声的句号。4月19日一早,八宝山墓园前,赶来送别的人们排起了长队。晶莹洁白的百合花一捧捧、一簇簇地环绕着老人,一如她坚贞不染尘的品性。

开国元帅朱德唯一的女儿、从纳粹集中营死里逃生的小“赤英”、勤恳育人的大学教授……

这位老人一生有足够丰富的故事和“资本”,然而她从不言说,以至于当她逝去,一纸讣告才让很多人知晓了这段历史。

1926年,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农庄,朱敏出生了。其时,朱德正按党的安排在苏联求学。年届四十喜得爱女的他为女儿取乳名“四旬”,家族排名朱敏书。小四旬尚未满月,朱德便奉命回国。不久,小四旬被送回成都姨妈家,改名贺飞飞。14岁时,在周恩来、邓颖超的关照下,她始赴延安与父相见,并遵父命改名朱敏。

骨肉团聚的喜悦还未饱尝,分离又在眼前。1941年2月,带着一个满含父亲厚望的新化名――赤英,朱敏被党中央派往苏联第一国际儿童院学习。6月21日,患上哮喘的她被送到白俄罗斯明斯克少先队夏令营疗养。孰料,一场劫难就此开始。在她抵达的次日凌晨,德军入侵苏联,朱敏和疗养院里20个各国孩子沦为法西斯的囚徒。两年后,她被送入德国东普鲁士集中营。超负荷的苦役、饥寒交迫的生活、家常便饭般的毒打与斥骂……朱敏咬紧牙关忍受着诸般非人待遇,从未泄露身份。“要生存下来,要见到爹爹!”这个信念支撑着她苦捱了整整四年。在一张珍藏的照片背后,她深情地写下:“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1945年1月,苏联红军攻克东普鲁士,朱敏自由了。在父亲的勉励下,她留在苏联继续学业,直至1953年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才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

凭借扎实的俄文功底,朱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当了一名俄文教师。父亲的教诲时时激励着她:“我们国家现在非常需要建设人才……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爹爹对你的期望。”由于在集中营里几乎不开口说话,朱敏的中文能力退化严重,为了巩固母语,她坚持和本系一年级的学生们一起听汉语课,用汉语写教案,很快在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其间,她还对苏联教育作了大量调研,撰写的调查报告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

1986年,朱敏离休了。当时,适逢我国部队整编,大批转业干部和复员战士急需学习技能、融入社会。为继承父亲遗志,朱敏和老伴刘铮自掏腰包,创办了面向部队和社会的成人高等职业学校――中国军地两用人才大学,后更名为北京军地专修学院。今天,这所学校已在全国建立起二十多所分校和辅导站,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八万多名优秀人才。

在朱敏身上,时时显露着宽厚仁爱、严格律己的朱德家风。集中营的岁月严重摧残了她的身体,给她埋下了乳腺癌、白内障、腰椎间盘突出等诸多疾病隐患,但她从未要求过特殊待遇。

70岁那年的一天,朱敏与老伴在校园里散步,突然,一个小伙子骑自行车飞驰而来,把朱敏撞了个跟头。疼痛难忍的朱敏抬头望望小伙子,却挥挥手让他走了。“他也不是故意的,我看见他吓坏了,怪可怜的。”老人的和善,尽在话语之间。这次事故使朱敏胯关节骨折,体内从此多了一个冰冷的人造关节,一到风雨天气便隐隐作痛。

晚年的朱敏很少出门,在北师大东门外那幢普通住宅里,她和老伴读书度日。走进这里,仿佛走进了老人的内心――门厅最显眼处立着朱德半身塑像;客厅墙上是朱德的大幅照片,旁侧悬着几幅朱德书法,陈列柜上一幅幅合影里,朱敏夫妇与敬爱的爸爸、康妈妈比肩而立,笑靥如花……

她深深地爱着父亲,也毕生遵循着父亲的教诲。“我深爱爹爹,因为他是亲人。我抱怨爹爹,因为他是伟人。我不是没有抱怨,这是出于儿女情长。但我深深理解爹爹是为国、为民族在奋斗……”在《回忆我的父亲朱德》的封面上,她畅言心声,字字关情。

朱敏走了,带走的是对父亲的深深思念,是始终炽热的红色情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