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观察历史

2009-04-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文海 我有话说

灾害学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其中,灾荒史的研究,是发展迅速、进步显著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近年来出版的多部中国灾荒史著作中,由阎守诚教授主编、并由他组建的学术团队集体完成的《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人民出版社)一书,是资料丰富、内容充实、颇具新见的一部。

唐代

曾经出现过封建时代著名的“盛世”,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逐渐频发的时代。在这个颇具典型意义的历史时段,自然灾害发生的状况究竟如何?灾害给予唐代社会何种影响?唐代社会从政府到民间对灾害造成的危机如何应对?怎样从唐代社会的发展看待灾害的因果?本书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这样说:对于唐史研究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唐代社会的新视角;对于灾荒史来说,本书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作了具体的标本解剖。这应该是这部著作的新的学术贡献所在。

我从这部书中得到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完整再现了唐代自然灾害的真实面貌。唐代290年历史,灾害不断。要从十分分散而又相对稀缺的历史资料中,比较准确、完整地反映出当时自然灾害的历史情景,其难度可以想见。本书根据编著者自己研究提出的灾种分类标准,按照洪涝灾害、干旱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地质灾害、火灾六大类,每类又根据特大、大、一般、微四个灾度等级,不仅具体复原了历年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而且还尽可能地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如各种灾害按季节的发生频率、年度发生频率、时空分布规律等,为读者全面了解唐代自然灾害的全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如果再配合书末所附的《唐代自然灾害年表》,则对整个唐代历年灾情,就可以一目了然了。编著者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研究工作,先从做《中国古代灾荒数据库》开始的。这种做法,既很好地继承了我国史学研究方法的优良传统,又充分利用了现代科研手段和方法,是很值得学习和推广的。

二、深入分析了社会与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如本书编著者所说,“自然灾害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灾害为切入点,是观察、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不深入揭示灾害成因中的社会因素,不充分了解灾害对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诸多方面的全方位影响,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灾象”“灾情”的表面,无法给人们提供思想启示和历史借鉴。本书在这些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同时,本书还着重剖析了唐代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怎样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给予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深刻的影响。这方面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对唐代历史的认识。例如,以往关于藩镇割据的研究,大抵都是从政治层面上加以分析,很少同自然灾害相联系。本书则指出,自然灾害对于藩镇势力的形成,中央政权对于藩镇割据的处置方略,以及藩镇本身的发展变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全面考察了唐代社会防灾救灾的政策与措施。这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例如为了说明政权机构面对灾害引起的突发危机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否及时、是否正确、是否有力,对整个社会生活影响的极端重要性,本书用两个历史事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唐代末年,发生严重的旱灾和蝗灾,河南一带灾情尤重。地方政府不仅不积极救灾,反而继续征税征徭,终于激发了黄巢起义。正是这次起义成为唐王朝覆亡的直接导因。但是,在开元三、四年(715、716),同样是在河南地区,同样是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由于救治得力,灭蝗及时,百姓生活有着,社会稳定。这个历史对比是很有说服力的,它充分说明,统治权力用什么态度和方法去应对自然灾害造成的危机,不仅于灾荒后果、人民疾苦影响甚大,而且也甚至关系到这个政权的存亡绝续。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了越来越强烈的关注。明确提出了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让这些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深入研究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应该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