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民出版社不久前出版的王布衣长篇报告文学《震惊世界的广西农民――广西农民的创举与中国村民自治》(以下简称《农民》),将广西农民首创中国村民自治这一伟大事件推向了历史前台,再一次使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广西这片孕育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胚胎的神圣土地。
20世纪70、80年代之交,为了应对人民公社解体
现实关怀、介入生活,是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根本文学品质。在坚持这种文学品质的基础上,《农民》选择了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这一重大而敏感的问题作为介入和参与的对象,一下子就站在了一般报告文学所难以企及的高起点之上。无论从真度、广度、深度、细度和鲜活度哪个层面来说,不论着眼于文学领域还是着眼于历史领域,对于中国农民基层民主政治的开端策源、进展演变及其对整个中国民主政治生活的影响的这一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展示,该作都堪称是较完美的第一次。在这之前,人们只能从地方志、部分法律文献、散落民间野史资料以及事件亲历者的记忆中,了解和捕捉这一伟大事件的片段残影。《农民》不仅弥补了历史文献缺失的遗憾,而且将渐行渐远的片段残影,连缀成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复现于当下人们的面前。与此同时,该作并没有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其最终指向是中国当下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民主政治体制改革。通过对发源于广西的村民自治事件的广泛描写和深度叙事,作品要告诉读者:中国必须走民主政治道路,中国的民主政治不能移植和照抄其他国家,而应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如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等;发展基层民主(文中称为“草根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
在文本成就方面,《农民》开创了一种我称之为多声部的话语叙述方式,即该作品的叙事话语不是单一形态的,而是多种话语形态交相辉映,形成了多声部的合奏。具体而言,它是政治话语、历史话语、学术话语、新闻话语和文学话语的五重奏。作品以1979年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会晤为序章,以连战在北大关于民主政治的演讲收篇,以发自中南海关于加强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声音为尾声,中间“链接”了若干中国政府官员的会议讲话,这些构成了作品的政治话语声部,它是贯穿始终的一种音乐回响,时隐时现地在提醒读者:广西农民的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化运动,是符合中国乃至世界时代政治要求的伟大创举。从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村民自治的历史回顾,到“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诞生记”,再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诞生记”,对这些尘封历史事件的记录再现,构成了作品的历史话语声部。对历史事件的追溯是作品的主体,历史话语形态也必然构成了这部合奏乐曲的主旋律,向人们讲诉着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和这一整个重大事件原委始末。关于村民自治和民主理论问题研究的学术著作、学者观点的引用,关于作者对村民自治和民主理论的考察研究及其相关分析论证,构成了作品的学术话语声部。它的任务是把历史事件和与之相关联的重大问题置于理性分析的视野,对中国的民主、法制和广西村民自治之于中国民主化进程的现实价值、历史意义等给予深入探讨。关于参与村民自治当事人和有关政府官员、学者的采访记录,采访手记构成了作品的新闻话语声部。最后是作者充满激情的情感抒发、对中国基层民主实践的浪漫化书写以及对中国未来民主道路的理想主义似的想象和憧憬,构成了作品叙事的文学话语声部。文学话语声部首先是所有话语声部的伴音,即作品整体叙述都是文学性的,此时文学话语与其他话语交织在一起,起到了有效烘托的作用。另外,当作家的情感不能为政治、历史、新闻、学术话语所完全收容和羁勒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营造出一个独立的文学话语叙述空间,“草根礼赞”就是突出的例子。此时文学话语又形成了独立声部。这种多声部话语叙事方式的创造和采用,使作品弘扬的草根民主价值得到了更为充分的显现,同时也为报告文学的书写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