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庐山:生态建设孕育文明新风

2009-04-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通讯员 周云飞 张家峰 邹平飞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我有话说

春意盎然,惠风和畅,走进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一种生态之美,一种和谐之美,立刻鲜明地展现在面前。这是一颗“明珠”,嵌在巍巍庐山、万里长江、浩瀚鄱阳湖之间,熠熠生辉。近年来,庐山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家园、孕育文明新风,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协调共进促生态经济渐入佳境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庐山区,沿鄱阳湖岸线长32公里,水域面积69平方公里,虞家河、新港、姑塘、海会等4乡镇18个行政村,青山垦殖场、海会园艺场与湖区毗邻,成为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阵地之一。“生态立区”给庐山区带来了令人喝彩的生态环境魅力、生态产业活力,以及生态经济张力!

新项目实现新跨越。庐山区科学谋划项目,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突出招商选资理念,使得落户投产企业不断增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护,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在鄱阳湖畔,20余座别具欧洲风情的“大风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这是江西省最大的风电项目――庐山区长岭风电场,于今年2月正式并网发电。据了解,长岭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34.5兆瓦,装有23台国产1500千瓦风电机组,年发电量9473万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8万吨。它不但能发出绿色风电,还给庐山区旅游业平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庐山脚下,作为濒临灭绝的珍稀树种、全身是宝的红豆杉成片生长让记者感到意外。原来,这是北京章光101集团在这里写下的大手笔。公司投资2亿元,在这里种植了65万株红豆杉,建成全国最大的红豆杉种植基地,并开发了一系列的配套产业,解决了当地1000多名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

新品牌开辟新天地。庐山区立足自然优势,实施“铸牌”行动,把畅销产品打造成生态名牌产品,着力发展鄱阳湖水产、庐山云雾茶、庐山苗木花卉、庐山高产油茶、庐山果业等产业带,努力探索生态农业的实践模式。

来到环庐山周边,只见万亩荒山披绿,路旁果树成行,生机盎然。庐山区委、区政府科学统筹城乡发展,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制定了《关于推进环庐山“百里果业工程”的意见》,让山变绿了,人变富了。十里雁庐休闲山庄的林如富在果园里一边施肥一边乐滋滋地说:“5月以后,杨梅开始采摘,我们就有钱进了,这块经济林真是我们农民的绿色银行啊。”目前,全区1.2万亩“四荒”面积已完成栽种梅、桃、梨、橘、柚等果苗40万株,高产油茶苗20万株,翠绿的果园成为庐山脚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九江历来是全国有名的“三大茶市”之一。近年来,庐山区成立茶叶协会,打出“生态牌”,率先提出无公害茶,并成功注册了“庐山云雾茶”商标。有了这块“金字招牌”,庐山云雾茶价格较以往攀升了20%,种植面积也达到了1.1万亩。

生态共建引生态家园魅力无限

我们穿行在庐山区城乡,山水之间相互缠绕,相互依偎,显得空灵与静谧。葱茏之间,透出一堵白墙、一片红瓦、一脉晨晖,不时传来一曲鸟鸣、一声鸡啼、一阵读书声,定可令人耳目丰盈,心旷神怡……这些闪亮的视点,显现出生态家园的无限魅力。

新能源照亮新生活。“鸡兔笼中喂,肥猪圈中养;地上瓜菜鲜,庭院飘花香;做饭用沼气,生活奔小康。”这是庐山区农民对新能源利用的生动描述。

时下,当你漫步在庐山区姑塘镇紫竹陈村时,你会发现过去“烧柴做饭烟熏眼、粪水蚊蝇满庭院”的景象已荡然无存,代之而来的是村民家里沼气烧的炉红火旺,屋里屋外干干净净,一派新农村的气象。据了解,该村户户建起了沼气池,村民用沼渣做庄稼的底肥,用沼液种出无公害的蔬菜,村上在大力发展沼气的同时,遵循“因地制宜、多有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链,而沼气灯更是“点亮”了村民的好日子。

近年来,庐山区结合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结构调整,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使沼气建设把猪栏、厕所、厨房和大棚蔬菜结合了起来,引导农户搞好猪栏、厕所、厨房和蔬菜大棚的配套建设。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受到群众称赞。

新措施改善新环境。“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花在丛中。”采访前我们便听说,庐山区威家镇四房璩村的农民就住在这样一个新型的居住环境。在沿路两旁,分别标有“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引起了记者注意。热心的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垃圾随处可见,现在不但要收集处理,还要分类处理呢。“我们是按这个来给垃圾分类的:炉灰、庭院灰土填埋到低洼处;剩饭、瓜果皮扔进沼气池;塑料、废纸回收到废品店。”两个垃圾桶不仅净化了一方环境,还培养了村民良好的生活习惯。

庐山区区长黄斌介绍说:“随着全区‘城乡清洁工程’号角的吹响,我们将生态家园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垃圾无公害化处理为契机将生态家园建设引向深入,实现源头垃圾减量化、无公害化处理,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据了解,该区通过垃圾分类,每天可减少垃圾清运80余吨,垃圾无公害化处理已经达到90%以上。

和谐共处育文明新风春意盎然

走进庐山区,处处洋溢着文明、健康、向上的新气象,众人捐助白血病患者,爱心涌向无助孤儿,邻里共帮孤寡老人……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爱心故事每天都在庐山区上演。

新生活培育新农民。在海会镇的院中,记者见到了镇党委书记刘英。“这里民风淳朴,邻里和睦,有事大家帮。全镇多年无刑事和重大治案件、无集体和越级上访、无封建迷信活动……”刘书记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村里的变化和创建文明生态村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今年海会镇还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如今的庐山区人,腰板硬了,腰包鼓了,精神也焕发了。他们在享受生态建设带来丰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享受着高雅、文明的精神生活。为把文明新村建设成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文明小康示范村”,庐山区委、区政府切实将文明新村创建工作与农村文明基础设施建设、与丰富多彩文体活动的开展、与法律法规宣传、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施、与切实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和生育方式结合起来。他们为各个文明新村添置图书,配置了党员电教设备,拨出专款在9个乡镇(街道)建起比较规范的公共阅报栏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各村还相继成立了产业协会、计生协会、调解协会、文艺队、科普队、治安联防队等,建起了文化广场、图书室、卫生室和“青年民兵之家”、“科技之家”、“妇女之家”等。该区还定期开展“家家学,呼唤文明进家园”、“家家议,点评农家新事物”、“家家评,争当文明带头人”、“家家动,共建和谐庐山区”的群众性创建活动。

新观念换来新气象。在虞家河乡,最有特点的就是“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当地农民对这个很在乎。评选时由村民自己打分,大家评选。鲁板村的虞光东由于家庭和睦、勤劳致富、遵纪守法,在初评时被评上“十星”。过了几天,有村民说他前几天和别人吵架了,语言不文明,村里立即对其进行了调查,在查实后,取消了他一颗星,虞光东对此后悔极了。

采访中的一个现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就是逐步宽裕起来的庐山区农民自主意识的增强,民主法治意识的全面提升。他们自主选择进入市场网络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参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这种民主意识,丰富了农民们自身的发展,也丰富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促进了农村的繁荣和谐。

一个个鲜活事例,一支支道德标杆,一笔笔精神财富,寓于平凡的崇高唤起了人们内心的感动,唤起了人们对于公民道德的认同和追求。庐山区委书记陈和民介绍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民惠民’为宗旨,让道德楷模引领人,让环境整治熏陶人,让文明创建激励人,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城乡文明品位,丰富城乡人文内涵,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文明和谐相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