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因为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而求职无门,一些人因为找到的工作与专业知识驴唇不对马嘴而牢骚满腹,当众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困局中一次次被严酷筛选时,一个问题浮出水面――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如何有效平衡。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与麦可思HR住处咨询有限公司近日
层次越高就业专业相关度越高并非合情合理
本次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份的2113所高校,其中,211院校104所,其他本科高校898所,三年制专科、高职高校1106所。数据显示,不同层次学校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差别较大,例如,985高校本科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最高,为73%,而专科毕业生最低,为62%。
就这一结果,熊丙奇认为,“表面看,似乎合情合理”,专科学校层次低、培养质量自然无法与985、211院校抗衡。但如果从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看,则反映出我国高校办学定位不合理的弊端。
熊丙奇解释说,985高校作为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重要基地,本应重在提升学生的通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因此,其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率应低于一般本科和专科;而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的高职高专,这一比率理应最高。
“这一反差反映出的问题很值得探讨”,熊丙奇说,一是近年来包括985高校在内的本科高校,从学生就业出发,突出技能教育与职业教育,减少通识教育,这虽然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却可能影响了他们未来的长远发展;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定位与本科学校雷同,因在竞争中缺乏特色,而处于劣势;三是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没有科学规划,招聘时更加看重学校身份与学历身份。
熊丙奇因此建议985、211院校继续突出通识教育,淡化专业界限,扩大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增加高端人才的职业适应性。而对于一般本科与高职高专,熊丙奇则认为他们更需突出就业导向,针对社会需要开设专业,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如此,才不会出现各类学校办学定位雷同、人才缺乏特色、同抢就业岗位,以及教育资源出现浪费、教育投入贬值的问题。”熊丙奇说。
是坚守学科特色还是追求“学校效应”
按照财经、理工、民族、农林、师范、体育、外语、医科、艺术、政法、综合等对学校类别进行分类,调查得出了有趣的结论。
不出所料,医科类院校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率最高,达到82%。理工类院校次之,为72%,综合类院校第三,为70%。其他学科性质强的院校,外语类、艺术类为69%,财经类为68%,师范类为67%,政治类为66%,农林类为64%,体育类为58%。熊丙奇说,这反映出学科性质强的院校,除医科类外,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专业相关率普遍较低,与学校的学科性质形成强烈反差。这进一步说明,一些学科性质强的学校,在近年来的招生中过度注重规模发展,其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结构、数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由于专业人才培养速度超过社会需求的增速,几年前尚属热门专业,转眼就变为冷门。”熊丙奇不无忧虑地说。
有的学科性质强的学校,近年来也追求“高大全”,在原有学科专业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专业,熊丙奇说,“这其中,很多与以前的专业教育雷同,事实上加剧了同类专业的竞争,是变相的同一专业扩招;而与原有特色专业无关的专业,由于办学条件差,人才培养质量很难保证,从而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就业形势。”
还有部分学科性质强的学校,虽然学科特色明显,但由于学科比较单一,学校在教育中未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受到学科局限,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具有显著优势。
熊丙奇同时指出,近年来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越来越注重学校的整体品牌和实力,“学校效应”日益明显,从而影响了一些学科实力雄厚但整体办学实力不及综合院校和理工类院校的学校。
为此,熊丙奇指出,学科性质强的学校,必须坚持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过度扩大办学规模、紧跟综合性大学的步伐只会快速稀释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而在办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分析社会需求,保持学校适当的发展速度,同时应在保持学科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热门”专业遇冷基础学科萎缩
本次调查还特别选择所有211院校,对学校内各具体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法医学类专业、基医学专业、文科试验班等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率最高,为100%;而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率低于50%的专业有历史学、草业科学类、政治学类、环境科学类、农业经济管理类、社会学类,其中,哲学类和社会学类只有30%。
熊丙奇因此直言,某些被认为比较“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其实不高,包括法学类、公共管理类、生物科学类,“这与这些专业近年来的过快发展有密切关系。”熊丙奇说,一些传统的人文学科,如哲学、历史,面临社会需求严惩萎缩的生存压力,尽管这些专业近年来的培养规模已经很小,但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低,表明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领域内就业的渠道十分狭窄。
面对这一状况,熊丙奇指出,高校在发展专业过程中,应充分收集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信息,以免出现盲目跟风现象。同时,国家对于一些社会人才需求不旺盛的基础学科,不能一味采取市场方式进行学科发展调整,而应出台政策给予保护,“这不但对这些学科的发展有利,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基础科学研究环境。”熊丙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