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29日电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科技如何助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创新,江苏开出了动员、组织、吸引科技人员、科技部门、高层次人才走进企业的“三走进”药方。近日,记者随科技部组织的新闻采访组来到江苏,在这里实地看到了实施“三走进”行动带来的实际效果,见证了一个个科技助企业抵御风险
“我们不但现在有做不完的事,还有储备技术放在那儿等机会”。天奇公司的杨总说这话时底气十足。缘由就是有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个靠山。过去,天奇与南航的合作是天奇找南航,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合作,后来,共同成立了合作机构,在这种深度合作中,用杨总的话说是“企业在高校看到了产业发展的未来,而高校科研人员在企业却实际地看到了产业的现状,于是,过去企业提问,高校回答的模式,就变成了今天的企业与高校一起提问,一起找答案。”
合作模式的改变,带来了创新思维的迸发。企业曾经摸索开发风能叶片,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玻璃钢、碳纤维、桦木等原材料的产品,早已把市场瓜分一遍,是挤进去再去分一杯羹,还是走一条新路?几经努力,企业灵敏的市场嗅觉,和南航的风电技术强项结合,使他们敢于另辟蹊径,开发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能竹片,环保、技术指标都优于传统材料产品,这种江南的优势资源本身,就奠定了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
江苏科技厅长朱克江说,江苏的科技人员与企业合作走过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初“星期日工程师”的涌现,是科技人员适应企业需要而形成了自发行动,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进入九十年代,产学研合作广泛开展,有力地突破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性障碍。而今天,我们又一次号召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的“又一次破题”。在这一次的破题中,各地都采取了许多新的做法。
东南大学副校长沈炯的介绍,印证了朱克江的话。近年来,该校对深入企业服务的教师设置了重大科技项目岗位,完成重大项目的教师可破格申报高级职称。对于获国家发明专利的成果,学校不但给予奖励,还视同SCI论文。而南京工业大学则鼓励教师以科技成果或科研结余经费入股企业,规定科技成果入股的70%的股权归成果完成人所有,结余经费入股的80%股权归教师所有,以鼓励科技人员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4月以来,江苏在科技部等7部门共同动员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活动启动后,立即与教育部门联合,实施“校企联盟”行动,先期组织省内120家高校和55家部属科研院所1000多个主要学科领域,与全省2000多家企业结对合作,建立2000个以上校企联盟,引导全省1万名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目标是通过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网络化的工作平台,加快推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实现“四大转变”,即由个人行为向组织行为转变,由部分高校院所科技人员的合作向覆盖全社会的合作转变,由单纯的项目合作向联合研发、建设平台、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多方位服务转变,由短期的项目或单位合作向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建设长效机制转变,使企业真正走上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