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云岭大地,莺飞草长,百花盛开,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健康发展的云南文化产业成为一朵盛开在红土高原的“山茶花”,熠熠生辉。
早在“十五”期间,云南省文化产业便异军突起,发展速度很快,成为云南继烟草、水电、矿产、旅游等之后的新兴支柱产业。2001年文化及
地处边疆、经济欠发达的云南短时间创造了奇迹。一时间,“云南现象”、“云南模式”等美誉纷至沓来。
那么,“花儿”究竟为什么这样红?
模式:彰显民族文化特色
说起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刚从美国讲学归来的云南省文产办专职副主任、省文化厅副厅长范建华说:“我们不能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而是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把文化产业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
1996年,云南省委就提出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是全国最早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省份之一。2001年12月,省第七次党代会正式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与“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并列为全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
2003年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提出,通过三五年努力,争取使云南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全国前列。这有力确保了全省上下形成全力发展抓文化产业的良好氛围。
于是,傣族的孔雀舞、泼水节,哈尼族的元阳梯田,白族的三月街、民间手工艺品,纳西族的东巴文、洞经乐,佤族的木鼓舞,彝族的海菜腔、跳菜,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苗族的乡村无伴奏合唱等,都派上了用场,大显身手。从电影、电视到歌舞、小说,乃至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无一不尽显云南民族特色,也才使得边疆文化产业有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发展:品牌带动做强国企
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云南人深知品牌的重要性,懂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一样,同样离不开品牌。只有在好品牌、名品牌的带动下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
于是以市场为导向,外引内联,云南成功打造了《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勐巴拉娜西》等一批文艺精品,使其在不断接受市场和观众的考验中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
在打造文化精品的同时,云南经过实践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把这些品牌做大做强、从而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路子――那就是依托云南广阔的旅游市场,与旅游相互促进。
与此同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成功组建了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目前拥有9报3刊1网,形成种类齐全、分工专业的报刊系列;组建了拥有28亿多元资产的云南出版集团公司;组建了拥有36亿多元资产的云南广电网络传输股份有限公司,整合了全省131个分支机构的广电网络传输资源。2008年,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广电网络集团公司三家国有大型文化企业的国有资产总数已有71.07亿元,销售总收入39.67亿元,实现利润2.62亿元,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改革:从城市拓展到农村
走进地处滇东北的曲靖市农村,人们会为那里形式多样、百姓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户所吸引。
演节目、放电影、租图书、上互联网……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今天,最了解边疆农村精神需求的云南农民自发搞起了文化产业。大理、红河、保山等地,“农民文化大院”风起云涌。
在大理州南涧县,涌现出了64个跳菜打歌艺术村和34户跳菜世家,活跃着数百人的民族民间专业、跳菜艺人,先后应邀参加国内演出比赛900多场次,观众达640多万人次;红河州石屏县彝族女子舞龙、烟盒舞表演队已经多次出国,先后出访俄罗斯与东南亚各国,让以往难登大雅之堂的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从边疆走向世界。
如今,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曲靖的农村文化户(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态势。他们走村串寨演出,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村文化户(联合体)已发展到1300多户,年经营收入达1800多万元。他们在增加农民收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减少和化解矛盾、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顺应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新需求,今年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以“两办”1号文件方式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2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了全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在经费投入上,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每年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省级财政每年按照农民人均0.50元的标准安排文化惠农活动补助经费,州(市)、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确定年人均文化惠农活动补助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
今年上半年,云南省将在曲靖市召开全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场会,表彰奖励一批全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典型,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从城市延伸到县、乡,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省、州(市)拓展到农村。这是云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