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逆向思维与艺术创新

2009-05-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彭吉象 我有话说

《潜伏》热播,出现了老老小小锁定一个频道共同关注主人公命运的难见景观。在观众分流的时代,如何做到凝聚绝大多数受众,甚至是不太看电视的大学生观众,这样的收视效果引发了我们的思索。

我认为这部电视剧最大的亮点就是“逆向思维”与“艺术创新”。创新是所有艺术都要追求的本质的东西,这部剧完成得

非常好。它除了精神层面的创新以外,更注重艺术层面的创新。而这其中有三点值得总结。

第一,艺术创新中的逆向思维。我们在创作中,特别是在电视剧的艺术创作中,经常会出现克隆、模仿、跟风等现象。一种题材和样式的电视剧在荧屏上热播的时候,其他同类题材和样式的电视剧就会一哄而上。在这种创作思维中,基本上是模仿和复制,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形式的变化,而缺乏本质的创新。比如拿谍战剧来讲,大多数走到一个模式上去了,大家都按照这个模式去套,一套这个模式无非就是情节越来越曲折,越来越离奇,悬念越来越多,而根本的套路是不变的。《潜伏》这部电视剧很了不起,它从传统模式中跳出来了,采用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去结构剧情。例如:以往谍战剧中的假夫妻往往配合得很好,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而《潜伏》中的余则成和翠平却是一开始很不适应,甚至多次争吵。组织上给余安排的妻子翠平完全是农村人。一个城市小知识分子和一个农村来的游击队长不得不在一起生活,这种矛盾的组合也是一种创新。但是,正是他们两人的这种磨合过程,成为全剧最精彩的亮点。

谍战剧某种程度上也是智力的竞赛,这部剧做到了极致,可以说是一种智慧的较量。这种创新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就是在创作电视剧的时候,要有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不要顺着想。现在大多数创作人员是顺着想,所以影视创作容易跟风。为什么跟风?就是因为缺乏一种逆向思维,不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第二,电视剧类型的创新。国产电视剧近一、二十年来逐渐探索出了自己的类型,而且出现了类型不断互相交织、杂糅的现象。比如这部电视剧,大家都认为既是谍战剧,同时很多人也把它称为言情剧和推理剧,甚至还有职场剧和伦理剧的因素在里面。它融合了大家爱看的类型化影视剧的诸多因素,甚至包括美国好莱坞希区柯克的电影思维,也包括比利时大侦探波罗的《尼罗河惨案》的逻辑等等推理剧的概念。这些类型杂揉到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审美品位。一方面剧情出乎意料之外,另一个方面,也合乎情理之中,出乎意料容易做到,而合乎情理却很难做到。现在很多国产电视剧和电影,一开始让你看得非常精彩,非常吸引人,出乎意料之外,但是结果却不能够合乎情理之中,最后让观众感觉到虚假。《潜伏》的情节设置既出乎意料之外,同时又合乎情理之中,让你感觉到它确实就是像生活中应该发生的那样去发生了。

第三个创新是人才的选拔。这些人才汇聚了制作人员、演员等等。男主角孙红雷,还有三位女主角都不错,甚至四个反派演得都很好,这8个主要演员把这部剧撑起来了。姜伟既是编剧,又是导演,一气贯通非常流畅。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培养既懂编剧又懂导演的复合人才很重要。因为姜伟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所以他能对这个作品进行整体的把握,每一集最后都留下了悬念,这一点在写剧本的时候就考虑进去了。姜伟也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编剧。《潜伏》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虽然是完全不同的题材,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是有相同之处的,那就是着重对人物心理的刻划,这是这两部作品很重要的成功因素。《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用了一种弗洛伊德的窥视心理。在《潜伏》这部剧里面大量应用了深层心理探视,尤其是对主要人物的深层心理描摹,主要人物余则成、翠平他们性格之间的不和也是通过人物内心展示出来的,从反感,一直到最后两个人相爱,都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当然也包括四个反派人物心理的刻划也很成功,心理战是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

总结《潜伏》的成功,首先是故事的成功,其次是人物的成功,还有就是文化品位的成功。正是这三个方面的成功使《潜伏》这部电视连续剧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