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康熙年间的大地测量

2009-05-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薛世平 我有话说

清代康熙年间(1708-1717)绘制完成的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历代统治者中,康熙(1654-1722)可算是一位最重视科学也最懂得科学的皇帝。从16岁亲政那年起,经过多年激烈的南征北战,康熙逐渐认识到地图作为重要工具在战事中的作用以及测绘新地图的必要性。

1689年,清政府派

代表团与沙俄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当时在谈判中担任中方翻译的是跟随康熙皇帝数十年、充任皇帝西学侍讲的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白晋和张诚。《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张诚将亚洲地图进呈康熙,康熙十分高兴。此后,康熙几次亲征蒙古,游历满洲,巡幸江南,皆命张诚携带仪器随时随地测定经纬。是时,康熙已有测绘全国新地图的计划。

1708年4月6日,康熙正式谕令测图,由白晋主持,中西学者合作,分几批次分头进行。全部测绘工作最终于1717年1月1日完成,由白晋汇成全国地图一张,分省地图各一张,于1718年进呈康熙。全图纵横数丈,图幅巨大,范围广阔,比例尺约为1:1400000,内容比以前的全国各地地图精详。康熙大喜,即兴命名为《皇舆全览图》。

这次规模空前的全国大地测量,在中国地图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一,统一了丈量尺度。由于我国历史上尺度的长短不一致,从而造成地图制作的误差较大。为了使全国实测地图精度准确,康熙据实地测量结果集中意见,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规定以二百里合地球经线上1度的弧长,把长度单位与地球经线每度的弧长联系起来,这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谓一大创举,也是以地球形体来确定尺度的最早尝试。

其二,为牛顿提出的“地球扁圆说”提供了最早的实证。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时曾沿经过北京的中央经线测定了由霸州(今河北霸县,位于北纬39度)到交河(北纬38度处)的距离。在全国大地测量展开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又在东北实测了齐齐哈尔以南由北纬41度至47度间每度经度的弧长。结果表明:比起北纬41度至47度间的经线,交河与霸州间的经线的每度弧长要短。当时正值牛顿的“地球扁圆说”与卡西尼的“地球长圆说”分垒对峙,无法定论,可以说,中国在东北的测量数据为牛顿的“扁圆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清代康熙时期制作的地球仪图片来源:故宫网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