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灾区社工:很敬业很专业的活雷锋

2009-05-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龙 我有话说

安抚那些伤心的人,为板房里的孩子辅导功课,让临时社区的陌生人熟悉起来……重访都江堰市的板房安置点,我们欣喜地看到社工们活跃的身影。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虽然当地居民仍然习惯地叫他们“志愿者”,但他们现在的真正身份却是职业社会工作者,是“拿了工资的雷锋”。

我们的采访对象尹茂波去年也是一名志愿者,现在,作为都江堰市社会工作协会的一员,他拿着政府发放的每月650元公益性岗位补贴,每天依然做着服务社区居民的工作,并开始规划起自己未来的职业社工道路。

去年的5月,20万志愿者奔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组成灾区人数最多的一支救援力量,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志愿者行动。对于这20万奔向灾区的志愿者,《中国青年报》一篇报道曾用“哄地来了,倏地走了”,来形容激情退后的灾区志愿者工作之缺乏持续性。

如果说大灾的到来让志愿者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就投身到实践当中去了,现在,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如何让志愿者工作发挥出组织的力量,就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和自发组织的志愿者相比,社会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专业,以系统理论知识确保工作的专业高效,以职业化的身份特征确保服务工作的稳定持续。

背一袋米到灾区,就是志愿者。但是,真正了解灾区的人们却发现,一袋米过后,要做的工作,还有更多。一年间,灾区从紧急待援到平稳重建,灾区群众现在有饭吃了,能住上板房甚至永久性住房了,他们还需要什么?在新生活重建的过程中,他们正面对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临时性的板房区如何成为宜居的社区,这些地方的公共服务如何分配,公众的社会关系如何重建等等。这个时候,不调查研究,放下东西就走,有时候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前不久,一个一直在灾区服务的志愿者打电话给我,问能不能帮他找个项目,接着,他就开始大讲当地旅游资源如何丰富等等。如果不是真正了解灾区,绝不会提出这样的请求。所以,灾区援建绝不是一腔热血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而需要讲求专业性、组织性和长久性。

让一个群体从自发性志愿者组织成为专业团体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专业的理论和技术知识,这个,我们现在已经基本具备,我国不少院校都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另外一个就是资金支持。这是保障专业团体长久存续的物质基础。一个人可以没有回报地做一年志愿者,但仅此很难成长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支撑一项职业,除了社会价值,还有个人回报,有了相对有保证的收入,让社会工作成为个人可以安身立命的事业,这样才能使一个人长期、固定、职业地去服务社会。

[值班总编推荐] 干吧,攒积起所有的力量!

[值班总编推荐] 光明日报:红红火火闹新春

[值班总编推荐] [过年我们身边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