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辽宁:让中医走进千家万户

2009-05-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特约记者 刘勇 我有话说

5月6日,辽宁中医药大学联合4家附属医院50余名大夫,带着心电图机、血压计等常规医疗设备和价值1.5万元的药品,来到位于辽宁西北部的彰武县,与100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进行“一帮到底”的对接,并为现场400多名群众进行了义诊。

看到义诊现场成百上千的来自边远农村的群众,辽宁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王明玉

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国务院日前出台“十条意见”扶持中医药,要求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不仅解决了基层群众的燃眉之急,也为中华传统医学拓展出一片新的疆土。

为农民提供“健康家教”

中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与疾病几千年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科学结晶。然而,曾几何时,一小部分人却以“诊断不科学”、“疗效不明确”等各种罪名对中医药横加指责,甚至要取消中医。就在这些人的鼓噪声中,中医却在抵御非典等疾病中屡创奇迹。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医学,为中医药拓展出更多的用武之地,辽宁中医药大学多年来,一直与基层县医院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送医下乡、送药下乡、送设备下乡常年不断。

“以往的送医送药下乡都是‘飞鸽牌’的,送完就走;这次‘百户农民医疗援助’是‘永久’牌的,一包到底。”辽宁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初杰说。

按照方案规定,参加医疗援助的医生与患病农民结成长期对子,建立详尽的医疗档案和治疗方案。患病农民可随时与结成对子的专家电话联系,沟通病情;医生定时下乡巡诊,农民进城看病享受绿色通道。

兴隆山乡花家村76岁的贾秀英老人,患有严重肺心病,长年卧床,上气不接下气。5月6日,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侯平走进了她的家,并从此成了她的“健康家教”。当天,侯平主任免费给她送来了消心痛、开博通、速尿片等药,接上了氧气瓶,大大缓解了老人的病情。34岁的农民季志军,患有严重的痔疮,附属三院张虹玺主任经过检查后,立即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术后,留下联系方式随时了解病情,指导用药。

义诊回沈途中,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于世家对记者说:“当地农民普遍口重,食盐过多,造成高血压、动脉硬化类疾病高发。下一步,我们将把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引导农民合理饮食,减少疾病发生。”

做社区居民的“保健医生”

初杰说:“中医不仅是医疗行为,还有着预防、康复、养生、保健等广泛的发展空间,即属‘防亚健康’、‘治未病’等高质量生活领域。越是社会发展进步,中医越有发展空间。”

基于此,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即成立了“中医治未病中心”,并陆续开展了健康文化推广、体质辨识、专家评估咨询、传统疗法调养等一系列工作,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健康管理。给亚健康人群开处方,防病于未然。截至目前,沈阳市的和平、大东、沈河、皇姑、铁西等区均已被评为“辽宁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原理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哮喘、过敏性鼻炎、免疫力低下等宿疾得以恢复。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一家,每年“三伏”就有至少4000名患者前来进行“贴敷”治疗。

5月8日,记者走入沈阳市皇姑区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室里,专家正在给患者号脉;治疗室里,几位患者正在接受拔罐、针灸、打牵引……传统的中医特色治疗技术在这里得到广泛应用。

正在接受治疗的王大爷对记者说,采用传统的方法治病,毒副作用小,价格也便宜。社区干部说,中医疗法不仅治病,它还传播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中医进社区后,居民们大鱼大肉天天吃的现象少多了。

培养通行世界的“药匣子”

辽宁中医药大学77级毕业生刘伶,1991年进入日本国立冈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顺利拿到了学位证书,她的博士论文《小柴胡汤防治小细胞肝癌的药物研究》获得了日本老年病研究成果奖。学业结束后,她顺利进入日本星火药业公司,继续从事普及中医药的工作。

辽宁中医药大学在读大学生刘淼,还没毕业就已经陆续购置了听诊器、血压计和一些常用药品。他说,自己进大学后就有了创业的想法,几年来通过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对农村常见病有了足够的应对方法。他准备拿到毕业证和乡村医师资格证后,就回村开办一间乡村诊所。

辽宁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王斌对记者说,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其实是在大城市大医院就业难,在传统行业就业难。事实上,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很大。城市社区也很需要集预防、保健、康复、治疗于一身的全科医生,社会上还有逐渐兴起的养生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新职业。

为了适应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要,学校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开办了针灸专业日语班,以后陆续开办了中药学专业英语班、中医学英语班,编写系列外语专业教材四十余部,并有五部英文版教材向全国推广。截至目前,学校已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比利时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69个大学或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及合作办学项目,为世界培养“药匣子”。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今年4月份以来,学校所有副处级以上干部陆续与100名特困毕业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不仅要帮助毕业生寻找岗位,还要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去、到边远地区、到艰苦行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王明玉书记表示,随着中华传统医学不断地开疆拓土,中医药人才也会大有用武之地。

医疗专家走进农民家。(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