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声突然响起,骤然间“大地颤抖”、房倒屋塌、人群惊慌四散……三级应急预案立即启动,消防、医疗救护、民政等部门迅速派出应急小分队,携带专业设备赶赴灾害现场。
这是5月8日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举行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北京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地震演练。
5月9日,“全国防灾减灾志
这些是首个“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开展的全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缩影。
唤起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灾害频仍的国家。农学专家桂慕文介绍说,从3800多年前《竹书纪年》最早记载“泰山地震”以来,两汉、魏晋、南北朝,旱、水、虫、饥、雹、风、疫、震“八灾搔扰”;隋、唐、五代十国,“八灾加重、种类增多”;宋元明清,“四大主灾肆虐,其余六灾不轻”;民国时期,“灾害频发、从未稍敛”,民众“深受其苦”。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最常发生的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和滑坡泥石流,所造成的损失占损失总量的80%以上。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2008年全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752亿元,比上年增加4倍。其中,汶川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
汶川地震发生后,防灾减灾工作更加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界纷纷提议设立全国防灾减灾主题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2008年8月,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开展论证,吸取社会各界意见,经过反复研究,并报国务院同意,从2009年开始,将每年5月12日设立为“防灾减灾日”。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负责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唤起全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推动全民学习和应用各种防灾减灾知识,掌握自救与互救技能。同时,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深入推进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虹说:“防灾减灾关系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的工程。”
在灾害面前,多一点防灾意识,就会多一份安全系数;多一项自救本领,就会多一个生存机会。四川德阳孝泉中学师生成功避险是就是一个典型。汶川地震发生时,孝泉中学2500余名学生正在教室或宿舍午休,学生们在震时短暂惊恐后,迅速恢复镇定,在老师带领下,仅用3分钟就全部有序疏散到操场,随后教学楼轰然倒塌,师生无一伤亡。
专家介绍说,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因此,日本特别重视防震抗震知识的教育,并把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组织大规模的防灾演习。每逢震后日本国民总能镇静救灾,将震后伤亡、损失降到最低。
“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技能的增强,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强化,在灾难来临时做出近乎本能的反应。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杨虹说。
防灾减灾理念走向自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形成了日趋科学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理念。
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张利说:“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参与和领导,在抵御抗击自然灾害过程中越来越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政府为抵御或克服自然灾害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的效果如何,又无不决定于抗击自然灾害的理念。”
在他看来,和30多年前相比,防灾减灾理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人定胜天”到全面“依靠科学”;从有保留地告知到向全民公开灾情;从“谢绝外援”到主动通报灾情、接受国际社会援助……
灾害肆虐之时,我们总能看到,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科学决策、科学指挥、科学施救。“非典”时期,国家出台了科学的判定标准和紧急疫情处理规范。汶川地震中,我们之所以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人从中领略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科学的抗灾救灾理念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对重大灾害事件如何告知公民以及告知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非常紧要的问题。”张利说,“我们看到,人们的恐慌程度被信息的及时披露、救援的努力降到了最低。承认困难、袒露真相,是有力量的象征和体现。”
杨虹认为,从抗洪抢险,到抗击“非典”,到雨雪冰冻灾害,再到汶川大地震,每次面对灾害,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防灾减灾日的设立,同样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防灾减灾体系仍须完善
当前,我国建立了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发布、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灾害应急社会动员等防灾减灾机制,颁布实施了防震、消防、防洪、气象、防沙治沙等30余部法律法规。
2008年9月6日,我国成功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送入太空,A、B星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灾害监测能力,我国减灾救灾工作有了稳定的数据源。
中央级灾害信息管理业务系统一、二期建设的完成,实现了对新灾数据的日常自动化管理、对历史灾害信息的自动化查询统计,以及灾害信息的快速制图等空间信息处理功能。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负责人坦陈,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尚缺乏综合性防灾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在监测预报能力建设方面,重视致灾因子和灾情,但对灾害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认识不够,等等。
谈到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应着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时,该负责人表示,应尽快制定综合性的减灾法,规范政府的灾害管理行为,强化对灾害管理工作的监管;加快各级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各级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全面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建设卫星遥感灾害监测系统;健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积极拓展与国际社会减灾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防灾减灾,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共同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