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4月13日国学版刊发了柏峰先生的《现行语文课本的弊端》,文中对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意有两点:一是说现行语文课本的体系一直是“文选型”,选出来的单篇文章篇篇精美,会使学生丧失审美的积极性;二是说现行语文课本的体系一直是“文选型”,文章之间“在内容上互不相连”,缺乏一个完整
柏先生认为,百年来的语文教材编写一直是“文选型”的,由一篇一篇的独立的文章构成整个的课本。就单篇文章来说,都是文辞优美且符合逻辑、修辞、语法等语文诸要素,但是,合并到一起,则不能各显其长。篇篇精美,反而会使学生的审美“几乎被打磨平整了”。我们不禁要问了:精挑细选的“篇篇精美”的文章,难道会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产生负面的影响吗?美文会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审美体验。例如当代著名作家林海音在小学时的国文课上,一篇美好的诗《我们看海去》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甚至代表作《城南旧事》中的一篇故事就是以这来命名的。欣赏美文,自然会提高人的审美情趣。美文的熏陶,难道会使学生“丧失了审美的积极性”,乃至于“对语文产生厌恶的心理反应”吗?柏峰先生的观点需要证实很难,然而需要证伪,却是相当的容易。“一花在枝,鲜艳醒目;万朵簇集,则似平常。”柏峰先生如是说。然而岂不闻“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柏峰先生的“一花在枝”,也就默认了,除了少数几篇好文章,其他的文章都不怎么样。这是什么说法?按照柏峰先生的逻辑推理下去,这样应当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的积极性”,那么难道整本书大部分文章都是质量不高的,会使学生对于语文感兴趣吗?这很明显,是说不通的。
“文选型”的课本固然有缺陷,但是这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地体会到不同的写作风格、手法以及各种知识;“整体型”的课本固然有体系完全的优点,然而在当代情况下,弊大于利。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够因噎废食,须得尽量吸收“整体型”课本的优点来补“文选型”课本的缺点。如何取彼之长,补此之短?柏峰先生在后文介绍的美国、法国课本编排时,其实已经把方案提出来了:“按大单元编排,相对弱化了文选型课文的弊端。”我可以很欣慰地告诉柏峰先生,据我所知,至少上海北京的中学教材已经这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