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震而愈坚的精神家园

2009-05-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重建家园,不仅要建起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物质家园,更要构建起能带给人们信心、安宁、温暖和力量的无形精神家园。一年来,在时间的磨砺中,在重建的实践中,灾区群众的人文品格得到凝练,临时社区经受住考验、稳定和谐,灾区群众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令人欣慰,整个灾区正升华出一个震而愈坚的精神家园。

“错过太阳后,你在哭泣,那你还会错过星星。”――阳光普照,点燃每个人的生活信心

87438,是去年那场灾难的遇难者人数,每个数字后都会有一个惨烈、哀恸的场景,刺痛人心。而那些幸存者自救和互救的勇敢和坚强,也同样震撼人心。

人不是生而坚强的,是灾难教给了人坚强。人不是生而坚强的,是政府和社会的关爱支撑着灾区群众的坚强。当他们还沉浸在地震阴影中,抹不掉的痛苦记忆时时袭来,是心理救援人员和志愿者给了他们阳光和安慰;当他们无家可归、生活无助,深感前途迷茫时,是政府组织援建起遮风蔽雨的帐篷板房、发放基本补贴,扶助他们渡过最艰难的时刻;当他们面对倒塌的房屋、破败的城镇、瘫痪的生活,手足无措时,是广大基层干部挺身稳住局面,并迅速恢复秩序,将灾后重建有序推进……

一年时间的平息和稳定,灾区大多数人都能坦然接受现实,从零开始,重建新的生活。在回访灾区的日日夜夜,记者感受到了他们重建家园的乐观。

45岁的王学花在一家火锅店里为客人擦皮鞋,擦一双两元钱,每天有三十多元的收入,靠这些钱,她要养活年迈的双亲还要供儿子上学。在天灾的考验中,灾区群众更加坚韧;在危机的挑战中,他们更加从容。一个个普通人的坚强与乐观,使地震灾区的精神家园生动鲜活,震而愈坚。

“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驱散阴霾,板房社区更和谐

各地火速驰援,建起62万套板房,堪称奇迹;而将上千户彼此不熟悉、不了解的人聚集到条件简陋的板房社区内,还能相安无事、和谐共处,就更是一个奇迹。可只有创造奇迹的广大基层干部才知个中艰辛,其实板房社区的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更难:板房社区的基础设施需要逐渐配套,可入住的居民抱怨、不理解;一些住户文明程度不高,不讲究卫生,极易污染环境、滋生病菌;住户有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仅有一板之隔的板房挡不住居民的矛盾和冲突;一些住户仍有地震阴影,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一触即发……

“在板房社区这样一个复杂的小世界中,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了。”都江堰市精神文明办主任周明如是说。为此,政府通过开展争创文明安置点和争当文明住户的活动,细化了文明板房社区的测评标准和考核办法,对不随地吐痰、不在禁烟的地方吸烟、不吵架等具体内容一一监督评分,点点滴滴,为板房充实了文明的内容。

维护了板房社区的正常秩序,解决了灾区群众基本吃住的需求,并不够。在临时家园中,还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为满足群众精神的需要,板房社区里建起了板房书屋、板房夜校,还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服务,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

在彭州丹景山镇金鹭新村的板房书屋内,记者看到,100多平方米的书屋两侧,各立着一排整齐的书架,架上摆放着满满的书籍,这些书都是由一些单位和部门捐赠的,共有2万余册书籍,内容涉及农家种植养殖、电脑电工、名家名著、养身保健等多个方面。华灯初上时,这里的“板房夜校”又开课了,免费为2000多名村民进行过烹饪、电工、插花、家政、缝纫等各类就业培训。

石牛村11组村民袁志明就是“板房文化”的受益者。地震前他一直在家务农,地震后,他在“板房夜校”进行了电工培训。47岁的袁志明一边接受老师的培训,一边在板房书屋里学习查阅相关书籍。现在取得了电工上岗证的袁志明,每月能有1200多元收入,很满足。像袁志明一样,在这个社区内经过培训找到工作的就有1500多人。

虽是临时家园,但也能带给灾区群众安宁和满足。由此看出,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的同步建设,既有效满足灾后重建中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为重建物质家园营造好良好的文化氛围,更为以后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次灾难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春风化雨,升华社会文明

5月7日,都江堰水之源火锅店的郑老板找到都江堰市残联,欲拿出五一期间三万多元收入和“5・12”当天店中的捐款,用于一对一扶助地震致残人。郑老板的想法很真诚,“去年我们接受了社会的无私关爱,一年后,我有一点能力,也应回馈社会,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像郑老板一样,经过地震的心灵洗礼,一年来,无数人懂得了知恩和感恩――“知恩”于心,铭记自己曾得到的帮助;“感恩”于行,将心中的感知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和习惯,不断施恩于人。

文化如水、沁入心灵。普通的人在感恩,受灾的城镇也在感恩。都江堰市委市政府代表全市63万人民群众决定:对所有参与过都江堰抢险救援工作的人员都给予一张感恩卡,获得感恩卡的人可以享受终生免票旅游的待遇。一张小小的感恩卡,不仅仅表达出所有灾区人民的感动与祝福,更传递出一种坚强不屈的力量和重建家园的希望。

在去年那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弘扬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彰显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一年后,这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正升华为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的强大力量。

一年来,震而愈坚的精神家园,对个体来说,提供了归属感、安顿感和幸福感的支撑;对一个社区而言,提供了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对一个社会而言,提高了文明素质,提供了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