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参与的“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研究”,有湖北农业的“淮海战役”之称,对江汉平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项目完成后,形成了20万公顷农业综合开发带和65万公顷辐射区,创造经济效益6.5亿元。
这一项目,是学校以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诸多“战役”之一。近年来,长江大学积极与地方结盟,让科技“触
校地结盟:为科技寻找“战场”
近日,日本爱媛大学樱井雄二教授一行,专程到仙洪新农村试验区考察,寻求为试验区提供农村污水治理的技术支持。长江大学将联合日本爱媛大学,与洪湖市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出一种适合“仙洪试验区”的农村污水治理方法。在长江大学,像这样的科技专项多达几十个。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恩施、宜昌、荆州等市州建立校市联姻关系,派遣科技开发团和科技副县(市)长20余批次,与20多个县(市)开展科技合作,并采取“政府搭桥,市场运作”的方式拓宽技术市场,推出了一批新成果、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合作过程中,长江大学也获得了不少“战利品”:学校的合作单位超过300家,80%以上的科研项目来自合作单位,地方向学校捐赠的仪器设备价值超过2000万元,双方还共建了320个校外实习基地;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从合作中尝到了“甜头”,学校教师仅在荆州地区就创办了20余个企业,年总产值近2亿元,实现税收1500多万元,解决了当地800多人就业。
由于科技服务成效显著,长江大学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与地方结盟,将地方作为高校最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产生一批标志性的成果,能有效地促进校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校长张昌民深有感触地说。
立足农村:让科技服务发展
长江大学地处江汉平原腹地,被农村“包围”的大学始终不忘以科技服务农村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进行科研,就要致力解决生产实践或产品开发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长期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校长张昌民对学校科研发展的目的和方向坚定不移。为此,长江大学专门设立了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
由于养殖效益高、市场范围广,黄鳝网箱养殖在江汉平原迅速发展,但较大的技术风险往往让养殖农户血本无归。长江大学杨代勤教授主动请缨,对黄鳝人工养殖技术进行立项研究,一举攻克了黄鳝种苗人工繁殖的技术难题,网箱黄鳝养殖由此成为湖北省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几年前,湖北省将魔芋种植列入山区脱贫致富产业。然而,软腐病的流行却常常造成魔芋绝收,成为制约魔芋生产的一大瓶颈。为攻克这一难题,长江大学迅速组织两个课题组全力攻关,周焱博士的研究成果将魔芋软腐病发病率由50%降为20%,为农户每亩减少损失500多元。
在湖北农村,长江大学的许多科研成果有了用武之地:丁克清副教授开展的中草药防腐剂研究,解决了湖北农民急需的鱼类防腐保鲜难题;学校选育的杂交枸杞在大别山区试种成功,填补了湖北药用枸杞栽培的空白……
通过校地合作,长江大学每年为地方和企业承担的科技项目超过100项,创造了数十亿元的经济价值,不仅使农民受益,为地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实现了学校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与应用,大大推动了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
关注现实:为决策提供咨询
长江大学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颇具实力。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学校充分利用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积极为地方政府提供重大决策咨询。
近年来,长江大学组织专班在监利县和荆州区围绕农村借贷问题、农民负担情况展开调研,在松滋市进行家庭农庄经营考察,在监利县开展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方式调研,在公安、江陵等地进行新农村建设调研……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密切关注,使长江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真正走到了“前台”。
建立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的观点和建议,许多都被地方政府采纳:李同明教授主持完成“三峡库区移民开发、经济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其部分成果被湖北省政府采纳;黎东升教授主持完成的“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需求与农业结构优化研究”成果,成为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
与此同时,长江大学还积极培训农村专业技术干部和农民骨干。2001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举办农村基层干部、农村职业学校管理干部、种养殖等各类培训班20多期,培训乡镇农技干部800多人,培训农村专业户、科技带头人3000多人次……前年,学校还招收了首批100多名来自新农村建设一线的大学生,招收农村基层大专函授生7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