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看张氏帅府怎样留住游客脚步

2009-05-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苗家生 特约记者 刘勇 我有话说

在沈阳故宫的南面,是张作霖、张学良的府邸。从直奉大战到东北易帜,中国现代史上的许多大戏在张氏帅府上演。去年一年,来帅府博物馆的游客达50.18万人次。20年来累计超过700万人次。博物馆应如何留住游客的脚步?5月17日,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馆长郭俊胜向记者道出个中秘诀。

修旧如旧,给

游客一个真实的帅府

“博物馆与旅游相结合是博物馆发展的大趋势,但发展旅游的前提是保护好文物。”郭俊胜向记者介绍说。“1988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郭俊胜说,“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的态度,按照古建维修原则和传统工艺要求,我们对三进四合院、大青楼、小青楼、赵一荻故居等进行了多次维修,并于1989年、1990年先后举办了庆祝张学良将军寿诞及祝寿书画作品展等活动,有力配合了海内外各界人士争取张学良将军全面自由的行动,博物馆也因此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郭俊胜说:“2002年2月,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正式更名为张氏帅府博物馆,并举行了《百年张学良》、《张作霖与张氏家族展》等一系列展览。2006年12月1日,在原张氏帅府私家银行――边业银行基础上建立的沈阳金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至此,张氏帅府博物馆由当初的一个院落、一个基本陈列,发展到集收藏、研究、展示为一体的综合类博物馆。”

见物见人,让历史在老建筑里复活

博物馆为啥不吸引人?郭俊胜认为主要原因是游客见物却不见人。“昏暗的灯光、模糊的图片、生硬的说明、真假难辨的展品,很难吸引游客的目光。”

张氏帅府博物馆建馆以来,一改以往单纯陈列的布展方式,充分挖掘老建筑内所承载的历史内涵,让观众体验世事沧桑。郭俊胜介绍:“我们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文物回收、征集,包括宣统皇帝溥仪御赐给张作霖的龙袍,帅府当年的红木茶几、挂钟、吊灯,张学良的公文包、怀表、印章以及专门从美国征集回来的张学良晚年用品等。我们还从中国电影资料馆找到了珍贵的30分钟帅府影像资料片。”

郭俊胜告诉记者,“为了让普通市民更鲜活地了解帅府,博物馆与媒体合作,开辟《大帅府钩沉》栏目,把专业的学术成果通过通俗的故事叙述出来,将很多民间的误传更正过来。以此激发读者走进博物馆的兴趣。”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脍炙人口。帅府中的“赵四小姐楼”是一座二层小楼,里面有许多房间,为什么赵四独选二楼东北角一个常年阴冷背光的房间做卧室?专家经过实地观察发现,在这个房间,隔着窗子就能看到大青楼里少帅的办公室。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解说员别样的讲解下更显生动。

宣传推广,让博物馆走出深闺

“游一座大帅府,观半部民国史”,在沈阳市人流稠密地区,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广告。“酒香也怕巷子深。以前帅府锁在深闺人未识,如今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地的游客接踵而至,是我们积极借助各种媒介不断宣传推广的结果。”郭俊胜说。

面对游客越来越个性化的要求,博物馆专门配备了轮椅、拐杖等物品。同时,开辟了英语、日语、手语讲解等服务项目。统一的民国服饰,为聋哑人量身订做的手语解说词,是该馆服务至上理念的真实写照。

谈及博物馆下一步的打算,郭俊胜告诉记者,“建立一个园区、打造两个中心、办好三个专题馆”是帅府人未来的宏伟蓝图,“一个园区是民国历史文化园区,两个中心是张学良研究中心和张学良资料中心,三个专题馆是在现有的帅府博物馆和金融博物馆基础上,利用红楼群收回的契机,全力筹备建设好东北近代史博物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