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济南军区文工团大型话剧《英雄战士》近日在京演出。这部以中央军委命名的“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为原型的话剧,生动描述了人民军队一个质朴而永恒的主题:报效人民,拯救生命。
大自然一场突如其来的巨震,将十余万生灵掩埋覆盖在废墟之中,高贵者和卑贱者,富有者和贫困者,在
在这危急时刻,一支崭新的人民军队出现在余震频发的震中,他们用血肉的肩膀扛起厚重的混凝土楼板,用布满血迹的手指抠开钢筋密布的裂缝,他们不惧生死钻进废墟,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寻找生命,拯救生命。
整个世界为之惊叹。
于是,有了襁褓中的“小米粒”,有了重新走进课堂的“小星星”,有了那一提包沉甸甸的人民币。这也是为了救助一个一度迷失了魂灵的生命。
没有保护神,没有救世主。没有对军队多余的赞颂。他们是在尽人民军队的本份。
因为这支军队就是人民母体里的乳汁奶大的孩子。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报效母亲,回馈生命。
人民和军队本就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
话剧中的英雄战士文斌,无疑是这支军队中高度凝缩的最优秀的代表。他没有高大威猛的外表,没有豪言壮语的辞藻,也没有先前英雄烈士的惊世壮举。他就是默默的“多干一点,再多干一点”,像点燃的蜡烛,耗尽一滴滴的蜡油,迸发出自己年轻生命的最后一缕辉光。
他死于肺血管破裂,是活活累死的。
与以往黄继光、董存瑞、欧阳海、王杰等英雄的惊世壮举不同,生前,文斌丈量过生与死的距离,甚至清醒地听到死神的喘息。其实他只要立刻放手,倒在地上,平安地睡上一觉,也许就可以与死神擦肩而过了。可他没有,他毅然“多干一点,多干一点”,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更多的生命。
他是时代的英雄。从领袖到普通一兵,对生命这样深切的关注,这样倾力的拯救,令世人敬佩。
以人为本,成为了我们社会的主旋律。
当然,话剧中,这样的英雄不止一个。
赵北川,他在救助中承受着失去双亲的悲痛。
鲁副司令,他悄悄让儿子共赴危难。
田支书,她带领着乡亲们顽强地进行着自助自救。
……
十多万大军的英雄壮举,汇同那些来自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志愿者,共同谱写了响彻环宇的生命之歌。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如同黄河的洪流,迸溅着生命的浪花,际地拍天,浩荡涌来。在2008年的初夏,它们在汶川打了一个漩,便以更雄浑壮阔的威势,向着未来奔去。
感谢《英雄战士》的主创人员,为完成这部剧作殚精竭虑。陈志斌,戴嵘,姜立煌等人3次深入四川震区,与灾区人民共命运,与救灾部队共进退。他们在40多摄氏度高温的帐蓬里整理素材,在大雨绵绵的车厢里结构剧情,在大地隆隆的余震中雕塑着英雄的筋骨。
在汶川大地震周年祭的时候,他们精心推出这部震撼人心的话剧,使得全国人民对逝去的亡灵,有了深切的缅怀、追念。
她让我们看到了2008中国最感人的故事。她让我们沐浴了神圣的生命礼赞。
剧情简介
话剧《英雄战士》是以中央军委命名的“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为原型创作的大型话剧。
话剧主人公文斌从废墟中救出孤儿,他把受伤的学生背过“人桥”,他执意要求参加党员突击队……他怀着对人民的感恩之心,舍身忘我,拼命救人,不知疲倦,昼夜工作,总想着能为灾区百姓多干一点,再多干一点,他的生命就在这一点一点中熬干了。灾区群众在等着新家,孩子们在等着教室,山岗在等着绿色,禾苗在等着雨露,而这个普通的士兵却倒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