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科技周怎样才能常办常新?随着公众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今年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公众和国家对科技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让科技周常办常新”成了一些科技周主办者思考的课题。
5月17日,在北京日坛公园北京科技周主会场,我们感受了科技周活动的轻松有趣、常办常新,也感到了在
北京市科技周组委会副主任、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田小平说:“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求科技周必须常办常新。我们在贴近生活、加强互动、扩大交流、勇于创新四方面作了持续的探索。”
吸管奏出美妙笛声――加强互动、寓教于乐
接连不断的喝彩声把记者吸引到了DIY科学快餐馆。在这里,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俨然高过了室外32度的气温。刚一进门,只闻“笛”声飞扬,哗声频频。记者闻声而望,原来是一位两鬓斑白的外国老人正在吹“笛”,摇头晃脑,很有艺术家的专业范儿。可这“笛”子并非我们所熟悉的民族乐器,而是一只一端被剪成三角状的普通吸管。
吸管摇身化“笛”已经让孩子们大开了眼界,可接下来的场景更让他们匪夷所思:只见老人拿出一只约摸一尺长的吸管,边吹边用剪刀在吸管另一端剪下一小段,随着吸管不断变短,吹出来的音调也节节“攀高”。这样“笛”声时而低沉婉转,时而高亢清脆,引得在场看客连连称奇。
年轻的现场翻译告诉孩子们,音调高低与吸管长短成反比关系,只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东西就可变成魔法玩具;而这位“授课老师”则是应邀而来的美国西北发明中心主席艾德温・索比。老师在台上引领,孩子们在台下模仿,一堂科学探索课精彩奇妙地进行着。
来自青年政治学院附中高一(一)班的吴忆苇同学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第一次来参加这种科学互动项目,是学校统一组织的课外活动,她用“难以置信”、“来得真值”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在场学生也纷纷发出类似感叹。
北京对外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任助理郭怡萱介绍说,“DIY科学快餐的实验分为初中实验、小学实验和生活安全实验三类,分别针对对象的年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等做了精心设计。”
展馆内,类似这样的互动项目还有不少,比如汽车模拟驾驶、居家安全导航等。
北京市科技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说:“研究表明,参与性教育比灌输式教育更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互动是科普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老者钟情数字技术――贴近生活,时代性强
在节能小屋展区,三块面板一字排开,显示屏显示,没有电池的充电器仍然在耗电。“妈妈,我们该用那个有开关的接线板。”男孩边指边说。“对,不用时就关上,关上开关的耗电量才是零。”母亲答。
同样的电子模型显示出空调出风口越脏,耗电量越大。而红色的立体倒三角警示我们:按当前消耗量计算,目前地球上石油、天然气、煤炭的总储量只够分别使用50年、50年、200年。一个个形象的展示,使得节能减排的宣传“此时无声胜有声”。
“适应时代发展新需求、贴近生活,今年科技周上我们安排了科技生活新应用、促进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内容。”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说。
在海淀数字科技馆里,3D虚拟漫游、科学原理仿真展示、知识库网上问答等一个个妙趣横生又极具实用性的数字化、多媒体展示技术吸引了众多目光,连向来对数字技术不敏感的老年人都看得乐滋滋的。
而社区数字科技馆尤让记者感兴趣。海淀科技中心主任蔡企南说,这是一套为社区居民量身打造的多媒体平台,包含16大类共计350个小的科普内容,可以作为生活疑难杂症的指导老师。“可以安装在电脑、触摸屏等设备上,能够充分弥补社区活动场地狭小、经费不足、技术人员匮乏等不利因素。”
让科普设施进社区――扩大开放,加强交流
北京红十字会的王先生站到体重指数速查卡的地台上,工作人员弯腰看了看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字,提醒说:“你身高1.73米,体重才60公斤,偏低,65公斤合适。”
五颜六色的双手双脚经络图,吸引了两位外国友人驻足观看。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工程师荣鸿悦说,手、脚与全身器官经络相连,哪儿不舒服,自己就可以通过按摩手脚缓解,这种方式最适合亚健康人群的保健。
在“户外科普设施”展区,还有生物钟、星座图、手眼协调测试器等一系列项目。尽管赤日炎炎,这一展区又在户外,但参观的人们依然兴致勃勃,络绎不绝。
荣鸿悦说,这是在学习以色列“科普公园”理念的基础上,一二十个领域的上百位专家多次研讨的成果。结合我国国情,改名为“户外科普设施”,设计了我们自己的内容,更贴近大众。类似的学习引进还有DIY科学快餐,这是中美合作的成果,国外教育专家现场讲解;还有科普动漫,在100多幅作品中,国外的占了10%……
周立军说:“科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基础工作之一,要求注重提升基层科普能力,加大科普进社区的力度。我们希望以后我国居民不出社区就能接触科普设施,争取明年北京全市18个区县都有一个户外科普设施示范点。”
借鉴“科技零食”教育方式――虚心学习,勇于创新
创新是北京科技周的特色之一。据介绍,科普设施进社区的设想是北京市率先提出的,户外科普设施161个设计方案全部自主研发;DIY科学快餐的设想也是北京市在学习国外经验基础上率先提出的。
“DIY科学快餐”不仅是科普形式的创新,也是教育理念的创新。作为具体项目负责人,北京对外交流科技中心主任、高工沈京武说,作为一种课外科技教育,美国“科技零食”的教育方式给我们三个启示:不仅要告诉学生科技知识,更要介绍科技知识产生过程;不仅要注重介绍知识本身,也要注重改进教育方式,以便激发学习兴趣;不仅要注重高考结果,也要注重创造培育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环境。
培养诺贝尔科学家是沈京武的一个梦。他希望从让儿童参与科学实验过程开始,而这就是DIY科学快餐的创新点。他们在借鉴美国“科技零食”提法的基础上,仿照麦当劳的运作形式,创造了DIY科学快餐,让少年儿童在喜闻乐见的环境中培养科技兴趣、提高科学素质。参与科学实验过程让孩子们感到了:“科学是伟大的,但科学并不神秘”,因为他们不仅亲耳听到了用吸管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而且了解了吸管发出笛声的奥秘。
图为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的人形教学机器人吸引着小朋友的注意力。吕文摄
(本报北京5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