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木偶剧团正在演出,只听见剧场里不时响起小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和快乐的笑声。
仔细一看,剧团的“主要演员”有:坐着轮椅车的“瘫痪木偶”玛克・拉雷(他的“年纪”和小观众们差不多,已经12岁),戴着助听器的“聋哑木偶”曼迪・普希尼,此外还有“盲人木偶”、“无脚木偶”、“
“残疾木偶”演员虽然各有其缺陷,但也各有其特长。听,“瘫痪木偶”玛克正向小观众们侃侃而谈:“虽说我的身体已瘫痪了,但大脑还是好好的。我的志愿是长大了当电脑专家。我相信我完全能干好这份工作!”它的勇气深深打动了小观众们的心,于是雷鸣般的掌声响成了一片。接着上场的“聋哑木偶”耐心地教小观众用手语唱一首歌,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盲人木偶”要求孩子们紧闭住双眼,用双手用心地触摸体会盲人的“黑暗世界”。而不甘向命运屈服的“独臂木偶”练就了一身精湛的中国功夫,成功地制服了一个企图欺负它的歹徒……演出结束后,小观众们还被允许登上舞台,与“残疾木偶”们见面。木偶们也大大方方地向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缺陷部位,并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有个孩子问“瘫痪木偶”玛克:“您会溜冰吗?”
“不会,但我会欣赏别人溜冰。这使我同样感到快乐无比。”
“您会骑自行车吗?”“我不能骑自行车,但我的轮椅车也不慢呀。”“您会睡觉吗?”
这回玛克没有说话,而只是把脑袋偏向一边,很快就发出一声响亮的鼾声。孩子们大笑起来。
创办该“残疾木偶”剧团的是数个从事儿童教育的女性专家。当然,她们既非猎奇,又非牟利,而是为了教育当今的孩子如何尊重残疾人,同时鼓励不幸患有残疾的孩子如何自强不息。创办人之一哈姆托克女士介绍说,她们经常亲眼目睹一些调皮孩子欺负、嘲弄残疾人,但她们又认为这些孩子的本性也不一定残酷。她们分析说,7岁以下的儿童对残疾人的态度是“迷惑不解”的,而到了9-10岁时,往往会出于好奇而对残疾人格外关注,而这种‘关注”又往往得不到大人的认可――只要他们盯着残疾人看,家长便可能大吼一声:“别老看人家!”这么一来,孩子倒被弄得左右为难、不知所措了。她们认定,成人社会在这方面必须对儿童善于引导、晓之以理。
“残疾木偶”剧团成立后受到各界的广泛支持,许多学校、团体和个人纷纷慷慨解囊,26名著名的“木偶大师”自愿来到剧团“指挥”众“残疾木偶”登台演出。眼下,剧团每天都会接到数个学校或儿童中心发来的演出邀请,工作人员天天忙得不亦乐乎。一名社会学家盛赞剧团的出色工作并指出,这些节目让孩子们了解、尊重、爱护、帮助残疾人,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尽管我们和残疾人在生理上相比确实不同,但都同样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格的尊严――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知晓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社会无疑将变得更为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