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听,花开的声音

2009-05-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兰 我有话说

背景

“到2012年,我国每一个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相对较多的县都会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每一个地市都会有一所或者几所特殊教育学校。”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介绍的情况让

我们深受鼓舞。让残疾孩子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成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北京:制定特殊招生考试和入学政策

北京市针对残疾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招生考试和入学政策。一是实施基础教育阶段听力残疾学生免试外语听力测试、低视力和盲人初中毕业生与普通学生同步参加中考、低视力高中毕业生与普通高中生同步参加高考等政策;二是全面普及送教上门或由家长陪读,保障重残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三是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视力和听力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四是高等教育专业不断拓展,目前已达7个。

上海:建设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为了使轻度智力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进得去、留得住、学得好”,上海市专门研制了《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的若干意见》,积极建设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同时,他们还开展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研究,在教学模式与策略、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个别教育等多个领域进行探索,为随班就读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江西:特殊教育列入“民生工程”

江西省将特殊教育发展列入省政府“民生工程”,切实保障特殊教育经费。2008年,该省在“民生工程”中安排3000万元特殊教育专项经费,2009年,该省继续安排3000万元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省编办还决定从2009年起给全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增加编制1974名。云南玉溪:残疾儿童教育全免费

玉溪市优先为就学残疾儿童实施全免费教育。2005年,市政府根据特殊教育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城镇低保家庭的实际,在云南省率先实施“三免一补”,免除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和文具费,补助生活费。从2007年秋开始,每生每年补助生活费由原来的2000元提高到2500元,补助率100%。2009年,实现了全免费教育,有效解决了残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王庆环)

“我听见花开的声音”,这是一位盲眼诗人为他的诗集起的名字。采访特殊教育,几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动人的故事。那些残疾少年儿童,也许永远也没有办法看到色彩、听到声音或者理解别人,但是他们能比许多健全人更深地触摸到生命的色彩、热情以及宽广厚重。

“音乐带我飞翔”

简朴而干净的音乐教室里,一曲流畅的《光明行》叙述着演奏者对命运的理解,阳光在窗外悄悄伫立。

这里是南京市盲人学校一次普通的音乐训练课,拉二胡的同学名叫陈孝兵,和陈孝兵合奏的是他的同学们,都有视力障碍,但他们演奏出的音乐却色彩缤纷,音乐是他们和别人沟通的桥梁。

天生盲残的孝兵五六岁就显露出对音乐和节奏的敏感,9岁开始跟一位剧团退休的老师学二胡,15岁举办了自己的专场二胡独奏音乐会,“他是一个音乐天才,听两遍就可以记住乐谱。”盲校的一位老师说。在“天才”的背后,是比常人艰辛数倍数十倍的努力,指法、弓法、琴的样子、甚至手的位置都是靠“摸”来学会的。

“我要飞翔――盲童陈孝兵二胡独奏音乐会”虽然举办过已经近三年时间,但是孝兵音乐中那种“光明的叙述”,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敢和坚强一直留着人们的心中。这种勇敢和坚强是南京盲校众多“残而有为”的年轻人的共同特点,吴晶被美国哈佛等六所大学同时录取,肖毅出版了自己的诗集《我听见花开的声音》,刘骑创办了自己的网站……

始建于1927年的南京盲校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特殊教育学校,现在已经形成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在内,融教育、康复、职业训练为一体的盲人教育体系。多年来,南京盲校学生在各种残疾人体育比赛、艺术比赛中多次获奖,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 100%。

“为每个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着眼于视障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是盲校一贯秉承的教育理念。”南京盲校校长祁寿东说,“我的学生自信、快乐、阳光,他们虽然看不见生活中的色彩,却可以触摸到生命的色彩。”

一位特教学校校长的梦想

在绿树成荫、花香满路的生态园中,张磊提着袋子,把鸡饲料一把一把撒在地上,一群黑的、花的鸡唧唧咕咕围在他身边,组成一幅宁静悠远的图画。

不听介绍,你根本不会想到,张磊是一位残疾人,智力障碍,他身处的地方是“溧水县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这个园林般的基地目前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牡丹种植区,有近500个品种、18万株牡丹在这里落户,还有葡萄园、盆景园、水产养殖区、果鸡生态放养区、花卉超市……完成这一切工作的,除了学校的老师外,就是在这里就读的残疾学生和已经毕业的残疾学生。

张磊5年前来这里就读,2008年他成为留在基地就业的员工,除了喂鸡,他拿手的本领是开割草机“打”草和治理虫害。每个月工资700元钱,基地给他办理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五项保险,基本解决了他生活的后顾之忧。

“张磊收入比我高,我在家里种地收入还不如他。”张磊的爸爸,老实巴交的农民张力顺说。

说起创办这个“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的基地,从创校伊始就在这里工作的溧水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葛华钦想起几年前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说:“校长,我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2000年以前,我们认为残疾人教育就是教学生识字、懂道理,现在看来,残疾学生就业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就业,这些残疾学生不断成为新的五保户。让所有毕业生就业,这是我最大的梦想。”葛华钦说。

针对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对农业生产有一定了解的情况,特教学校成立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探索对轻、中度智障学生和部分听障学生加强种植和养殖技能培训的途径。

据葛华钦介绍,只要愿意,在这里就读的残疾学生毕业后都可以留下来工作。现在和张磊一样毕业后在基地就业的同学有20多个。全部建成后的基地可同时容纳500名残疾人进行培训和就业。

现在这个基地还是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举办了5届牡丹节活动,接待中小学生6万多人次来社会实践,还有许多人来这里旅游观光,学习现代农业技术。

“这给孩子们增加了许多接触正常社会的机会,就像打开他们心里的窗户,让他们更加自信。”女儿在这里就读的章女士说。

青春在同一片蓝天下绽放

青岛市中心聋校有一个教育服务名牌叫作“师爱无声”,不过,这里的老师们最大的愿望是使自己的学生走出无声世界。

高一(1)班的小杜戴着助听器,大声对来学校参观的人说:“欢迎来我们学校。”虽然有些嘶声,但是笑容充满自信。

为了缩小聋健差距,青岛市中心聋校打破传统的聋生教育模式,使用普通学校的课改实验教材,在集体无线调频助听系统等先进设备的帮助下,老师进行口语教学,充分发掘学生听的潜能。

“许多同学以前只能说一点点,现在语言能力大幅度提高,说的已经非常流畅了,有的和健全人没有什么两样。”青岛聋校校长潘兆美说,听力的发展使得学生实现了手语思维向语言思维的转变。同样转变的还有这些听障孩子的人生,学校为他们搭起通往主流社会的桥梁,他们和青岛市所有普通中学生一起参加运动会、奥帆赛、健美操比赛等活动,阳光灿烂走过青春。

青岛市另一所特教学校青岛市盲校也是如此,在“补偿缺陷,发展潜能,健全人格,回归主流”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盲校通过优质教育,使视障少年儿童全面发展,能和健全人一样独立参与社会生活。

1993年,青岛市盲校接受教育部、中残联委托,在全国第一个举办盲人普通高中班,到目前,盲人普通高中班已经招收16届288名学生,毕业的240人中有288名考上了大学,升学率达到95%。

从这里毕业的王超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共有96名来自大学和中学的学生获奖。蓝兰取得中级调律师职业资格证书,成为青岛市第一位盲人钢琴调音师。姜晓燕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是全国第一位获得该资格证书的残疾人。吴春苗在2008北京残奥会上夺得一枚金牌一枚银牌……

南京盲校学前班的孩子和老师在一起。张珏瑛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