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教师技能体系

2009-05-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曲鸿雁 我有话说

我国教师需求量最大的市场在基础教育阶段,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大部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只有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与教学论等几门课。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现代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教师素养,形成教师技能至关重要。因此,要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

。做好教师教学技能体系建设,为基础教育输送优秀人才。

和谐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建设教师技能体系,要追求教学民主化,变讲台为平台。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伙伴”的关系。师生之间通过互动和交互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展开自由交流和民主对话,把学习的课堂变成一个“生活的世界”。学生与教师共同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研究,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分工负责,把研究的过程、学习的内容、使用的方法全部记录下来,再和组内同学、教师共同分享,尤其要交流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新发现新感受。让每一位学习者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收获。遇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实践和探究,而不是课堂上的被动记忆。在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中完成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搭建展示平台,建立稳定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教师技能体系,要改变“关门办学”、“高高在上”的陈规,主动与中小学建立和谐关系,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科研合作等方面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与发展的需要。积极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技术、信息、知识等方面的支持。在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小学建立长期、广泛的合作关系,走共同发展互惠互赢之路。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研究基础教育教学问题,搞好社会调查,撰写一篇教育教学小论文,再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根据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设计一次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方案。体验基础教育的现实现状。培养师范生适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各种素质。虽然目前的中小学由于升学的压力不太愿意接受较长时间的教育实习,同时任课教师也不太愿意实习学生过多干涉班级教学和管理的事务。为此我们倡议实习学生根据需要参与教学活动,保证听课、课堂观摩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对教师教学和管理的参与,多看多想多服务。同时鼓励开放式实习,允许学生寻找符合意愿的实习学校,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保障顺利就业。

苦练基础内功,扎实教师技能,进行准教师模式训练。教师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师范院校的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致包括: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具体操作步骤是:首先请一位中学一线教师或学科教育学教师进行示范课,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同时带领着学生进行教育见习,深入中小学教学现场听课、看课,初中、高中分开进行,并且配合讨论和见习反思,谈体会,提出自己的疑惑。其次学生从中学课本中自选一篇文章,进行教学设计,准备15分钟左右的讲授内容,在同学面前试讲,示范自己理解的教师技能,然后组织同学进行评课。逐渐成熟之后,进入下一个教学阶段。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作好录音录像工作。课程完毕,组织评议,指出优缺点和改进意见,学生根据评议反馈进行教案的修改,再一次进行自主教学的教学反思。尤其强调同学间发现的问题要解决好,达到豁然开朗的程度。最后系里的每一位教师指导5-6名同学进行再一次的备课、讲课、听课、评课,循环提高。具体到篇章的教学设计、说课提纲等每个细节由指导教师严格把关,反复听学生的试讲,并且给予指导。试讲成功的课文制作成课件光盘,同时与学生书写的教案同步在学生个人手中,作为就业应聘的重要资料。通过个别到全体的技能训练,使同学们形成合作性的学习氛围:研究――备课――讲课――评课――改进――循环提高。

坚持善始善终,做好教育实习的反思工作,促进学生就业。教育实习不少于8周,保证学生的实习听课数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广泛听课学习,尤其是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分学科多多益善。亲历优良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感受普通课堂的教学。随时进行教学后记的整理。特别是回校的实习反思环节,对学生的成长很有裨益。具体做法是:首先组织回校学生进行教案、听课记录、教学调查报告的整理,形成详细书面文本。以实习点为单位,指导教师参加的小组交流,同学们敞开心扉,畅谈自己的收获。对教师工作的认识,特别是自己的教师信念。其次指导教师细致归类学生们的疑惑和难点。特别关注共性的问题。利用整块时间帮助同学释疑解惑,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愉快交流。最后搞好实习大练兵的检阅,学生重新回到讲坛,再次温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论老师和同学集体听课、评课,和谐互动交流。让每一个从教的学生有新的喜悦和收获,把握成功的可能。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