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抗震救灾的文学作品的数量之巨,好作品之多,体裁上的多样化――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专题片,包括少量虚构小说,在写灾难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令人振奋的。就我最近读到的叙事类的作品来说,《生命第一》(何建明)、《英雄唐家山》(江宛柳)、《南方冰雪报告》(陈启文)、《废墟上的觉醒》(陈歆耕)、《震中在人心》(李
在众多写地震,写冰雪灾害的报告文学中,我感到衣向东的这一部也是颇具特色的,文学性强,精神价值也高。从选材看,它集中写警察,从把握大事件的视角,叙述的方式,作家主体的感悟能力和思想深度,作者的语言风格和结构技巧,以及写人的本领上看,都比较讲究,作者下过一番功夫,有一些值得发扬的东西。
作者说,“真正的记忆是不会被时间冲淡的。我不凑热闹,只是让自己的心,去经历国难的伤痛,体味恐惧之后的颤栗,感受生命瞬间绽放的人性光辉”,这可以看作是作者的执著追求,就是寻求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感情和精神。在呐喊与节制的关系上,它是偏于节制的。采取亲历,目击,实录的写法,像摄影镜头缓缓摇。看起来平易,平淡,平静,却能贴着人物写,能感同身受,能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它内秀,温雅,含蓄,抑制,它讲究细腻的情感和心灵的波动,写人多写小人物,一般的警察,基层的干警,通过典型细节,而写细节重在情感,写情感重在细腻入微,以小见大,也就是说,它善于抓让人灵魂颤动的东西。它的内心的丰富大于行动的幅度,情感的浓度大于事件的规模,它不追求外在的宏大,但追求情感的深,它不正面攻坚,但追求平凡中的惊雷声。所以,这部作品是一首关于人性美,伟大民族精神和伟大的爱的赞歌。我在阅读过程中写下这样的旁批:含泪的注视,坚定的沉默,无言的行动,灵魂的碰撞。李跃进,何天华,徐枫等人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对文学的功能应有更全面的认识,特别是涉及到公共事务,公共利益,文学是不能沉默的,应对能力需要提高,当然,这一切必须是文学的,也就是符合艺术规律的。这次地震留给我们的最大成果,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深化,真正做到关怀人,尊重生命,把生命放到第一位。不再用抽象的“人民”概念来找替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不少作品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还不够,应该看到,灾难文学是一个很大的,很丰富的矿藏,对中国文学如此,对世界文学也如此。我们的作家如何把视野放大,立足点升高,如何为全人类展现一种全新的灾难文学,是值得深思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