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实现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

2009-06-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余嘉熙 我有话说

时下,又到了一年一度各地大学生“村官”招考时节,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推进新农村建设、培养后备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怎样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中推进这项工作,农业大省河南在实践中认识到,正如李源潮同志所提出的,必须解决“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问题。

“下得去”要有助推力

“村里能耐大的都出去了,村民们盼着上面派的大学生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河南新乡原阳县原武镇仓西村老党员刘守义的话,反映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

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县,原阳县有农业人口60多万,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全县5000名村干部,平均年龄52岁以上,73.6%以上仅有初中以下学历,大多数囿于村中,没有外出闯荡的经历。这几年,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培养和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力度,使得基层农村人才素质有了较大改善,但依然不能满足农村对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

原阳的情况在河南并不是个例。在一些偏远村庄,“乡里开会老半天,回来传达一袋烟”,“市场和信息,两眼黑漆漆”的状况依然突出,农村人才的严重短缺,以至于几年前就已配备用于远程教育的电脑成了摆设,村委会里竟然没有一个人会用。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际上是向农村干部队伍输入新鲜血液,一方面打造了人才培养和锻炼的新模式,另一方面破解了农村建设的人才困局,是一项着眼基层农村长远发展的好政策。”河南原阳县委组织部部长王庆堂认为,除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人才长期匮乏,而这恰恰也是推动大学生“村官”到农村施展才华的动力所在。

在原阳县,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受到了乡镇、街道和村的热烈欢迎,不少村主动到县里去“抢”,使得527名经过选拔的大学生“村官”很快落实安排到村。

如何让大学生“村官”能真正“下得去”也是王庆堂一直在考虑的问题。王庆堂认为,既然这些政策已经实施,当前对于基层党委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落实好相关的培训机制、增添机制、保障机制,以此增强更多大学生深入农村锻炼的意愿,同时改善当前基层农村干部“经验多但素质偏低”的问题。

目前,国家和省市一系列大学生“村官”配套政策的不断出台,同样激发着大学生们投身农村的热情。按照中央去年的计划,将在5年内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而在河南,这一数字达到1.7万人。2009年,全省每个行政村至少配一名大学生“村官”。除了在党员发展、选任干部、招录国家公务员、提拔晋级等方面给予大学生“村官”优先考虑外,在经济待遇上也给予保障,工资补助统一纳入计划,做到足额、按时发放。

对此,郑州大学社会学专家纪德尚教授表示,这个数字现在还满足不了农村对人才的需求。要想让优秀的人才“下得去”,国家现阶段除了在选拔上更加公平和宽松,还应该给予在农村艰苦条件下工作的优秀大学生更多物质上的支持,而从长远看,有必要加强农村发展的各项资金和政策投入,让农村发展空间更大,提供的岗位更多,这样,才能使那些热爱农村的大学生在选择投身农村建设时动力更足,后劲更大。

“干得好”仍需学本领

鲁豫是2008年到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村担任村主任党支部副书记的,在众多文科背景的大学生“村官”中,他的农业专业背景显得很扎眼。对此,二七区把他安排在一个以种植樱桃为主的村子。

实践证明,对于樱桃村和鲁豫来说,这都是一个不错的决定。两年来,樱桃沟村正值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村里种植樱桃的人越来越多,如何挖掘果木最大效益、让小樱桃变成大产业成了这个村子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鲁豫没有像个别大学生“村官”那样成为村里的“闲置设备”,除了最初的一个月负责会议记录和文件整理等工作外,这一年多来他参与了樱桃沟村发展农村生态旅游的全部工作,平时还向种植户们讲授果树知识。今年5月,鲁豫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幽谷十里樱桃沟”旅游网站,一下子吸引了近25万人次前来樱桃沟参加樱桃节,一些东北、上海的客户也通过网站采购樱桃。如今,越来越多的樱桃沟村民接受了这个大学生“村官”,这也使得鲁豫对完成今后两年的“村官”工作信心十足。

“大学生‘村官’要想真正在农村干得好,就要有本事帮农民解决好实际问题。”樱桃沟村支书张广贤告诉记者,像鲁豫这样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因为懂一些农业实用技术,更容易得到农民支持。

然而,并非所有大学生“村官”都能像鲁豫那样派上用场,一些选聘的“村官”学历虽高,但学用脱节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近两年,河南各地全面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在农村工作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民成为这些大学生“村官”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也直接造成了部分地区大学生与农村间的“双向”不适应。

对此,郑州市二七区区委书记朱是西说,目前基层农村对人才需求很大,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村官”下到农村就一定能起到“人才”作用,而且指望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下子担起带领农民致富的重担也不现实。刚开始,大学生们最重要的是熟悉农村的工作情况,多向那些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们学习。

在二七区2008年招聘的137名大学生“村官”中,已有十几人因为不适应而中途退出。如今,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水土不服”,减少人才浪费,二七区对于“村官”选聘日益严格,由过去面向大学生到现在向着力满足农村、农业发展的需求上转变。对选拔合格的大学生“村官”,还要开展人际沟通、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计算机和网络、农村法律法规、商业经济、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在河南,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并不只有郑州二七区,鹤壁、濮阳、焦作等较早开展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市县,除了采取农村基层班子成员和大学生“村官”结对传授农村工作经验、一名分工干部帮助他们了解农村工作情况、一名村支书或主任带着他们开展工作的“三对一”传帮带办法外,还纷纷就大学生“村官”相关技能培训问题与省内的河南农业大学签订协议,以帮助这些大学生们能在农村干得更好。目前,河南农业大学不仅开办了“村官”专业,而且正在编写全国首部“村官”培训教材,供大学生“村官”们选修或自学。

“留得住”出路再拓宽

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介同彬任鹤壁市淇县坡袁庄村大学生“村官”,2002年开始,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承包了村里濒临倒闭的养猪场,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回收生猪。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坡袁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人均收入超4000元,集体收入达30万元,介同彬被村民们选为带头人留在了坡袁庄村,而他本人,则由此找到一方施展才华的天地。

但是,像介同彬那样通过自己在农村创业带领村民致富毕竟是个例,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农村陌生的面孔、琐碎的工作和清苦的日子,往往没有做好长期扎根农村思想准备。

同样身为大学生“村官”的小李,在农村一干就是3年,虽然年年考核都合格,但在聘用期将满时,仍在业余时间准备起了公务员考试,这是多数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实际问题,在他们看来,虽然“村官”的待遇不断提高,但是因为没有编制,缺乏稳定感。

5月5日,中组部等12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为那些在农村留满3年的大学生谋划了五条出路,除了推荐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外,其余的四条是留任、自主创业、另行择业以及深造。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一些基层干部认为,这表明国家已经意识到,要想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真正“下得来”、进而“干得好”并最终“留得住”,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为他们的将来谋划出路。

事实上,一些地方早就为大学生的出路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河南最先试点大学生“村官”的鹤壁淇县,一些优秀大学生“村官”可以转为基层公务员。目前全国有些省市的公务员考试已经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招考。

然而,这些举措在让大学生“村官”越来越有盼头的同时,也给地方提出了一个难题:在中央和各省市严控公务员编制的大背景下,各地能为这些“村官”提供多少个岗位?

在河南平顶山市,据统计,2008年全市招收的2637名大学生“村官”中,享受政策招收为公务员的人数为218人。预期与需求偏差巨大,意味着现阶段大学生“村官”出路不畅,应聘期满要想成为公务员,可能再次面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僧多粥少’的局面会抑制住大学生们投身农村建设的热情,也把那些真正热爱农村并希望在农村有所作为的大学生拒之门外。”纪德尚说,从农村长期发展的需要看,目前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岗位数目是少的。要进一步拓展农村基层各项工作的空间,让那些真正热爱农村的大学生们继续留任,从事如农业技术、法律、市场信息、金融等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岗位,有效满足当前农村优秀的服务型人才的需求。

5月27日,河南省汤阴县大付庄村的大学生“村官”臧淑娜为村里的留守儿童辅导功课。新华社发(张志勇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