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靠“水”吃“水”就好业

2009-06-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刘桂清 我有话说

又是一年毕业时,又至一年就业时。虽盛夏将至,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却并不像气温一样逐渐走高,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

如何化解就业这个难题,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朱拓认为:明确定位很重要,“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水利为特色的‘211’高校,‘水’自然是我们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制胜的法宝。”

水往低处流――扎根基层好就业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老子的至理名言,也是河海大学引导学生就业的导向之一,“到基层去”成为很多河海大学毕业生的首选。

该校2008届毕业生辛明伦就是在基层成才的代表。从河海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后,他放弃了与一家国际知名计算机公司签约的机会,报考了村官:“学校一直提倡我们到基层去成长成才,我是农村人,很早就下定决心要为新农村建设做点事。”后来,辛明伦被选聘到南京市差田村任村主任助理。到村任职期间,他参观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又走访了11个村民小组,对全村摸了底,还撰写了多篇调研文章。要想富就要创业,2009年4月17日,辛明伦带头创办的“新广天”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我们已吸纳30多名农民就业,和6个村签订了道路清扫养护合同,合同总额30多万元。”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长期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河海大学学生处副处长黄林楠说,“该校港口航道等专业的毕业生几乎全部与西部的基层工程建设单位签了约。”

“水”字当头――捆绑“销售”促就业

对于河海大学而言,水利等特色专业的毕业生出路是从来不愁的,那么非特色专业的毕业生怎么办呢?河海大学找到了新的出路,就是“水”字当头,将非特色专业与水利、土木类毕业生“捆绑销售”。

河海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说:“要让非特色专业的学生顺利就业,当然是靠‘水’吃‘水’,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多少都有点水土工程方面的底子,而各个水利工程局都要用到外语、会计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顺利签约到水利水电第十二局的该校法律系毕业生小王告诉记者:“这么快找到满意的工作,都是沾了学校热门毕业生的光!”用人单位对河海大学这种“捆绑销售”也十分满意,“比如招个会计,让他预算‘泄洪量’,一般学校的学生根本不懂,但河海大学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有基础,上手快。”

河海大学一位负责就业的老师告诉记者,“水”字当头不仅让很多学生顺利就业,还使他们在岗位上得心应手、脱颖而出。该校2008级英语专业毕业生杨硕,毕业时签到了水利水电十三工程局,工作才一年就已经成为单位里的顶梁柱,“对水的了解让我在发展中赢得了更多的空间,这都多亏母校一直以来有意识的培养。”

像水一样积蓄力量――提高竞争力保就业

有了好的措施,就业就不再是老大难了,但是河海人很清楚,捆绑就业这些途径只能促进就业,“要保证能就业,就好业,关键还是要有真本事,要像水一样不断积蓄力量,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河海大学校长王乘说。

为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河海大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专业培训在人才培养中的不同作用。南京市提出“IBM-ETP”项目之初,该校就敏锐地捕捉到此项目的价值并率先参与其中,目前已组织79名学生接受实训。该项目将学生们所学的IT技术真正地加入到实战项目中去,还培训他们进行日语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而且全程免费。一位参加实训的学生告诉记者:“我早就想去参加同类型的培训,但是社会上培训机构的培训费很高,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的‘镀金’机会。”

此外,为提高学生的实力,河海大学与青岛水文水资源局签订了教学实践就业基地协议。从今年起,河海大学将在每年暑假派出18名水文专业三年级学生到该基地实习实训,青岛水文水资源局将连续五年每年接收该校10名以上毕业生。河海大学水文专业一位老教授说,这次合作不仅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水利单位提供有用的人才,还能为完善教学计划提供实践经验,实现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三赢”,“这才适合社会需要,是真正有意义的发展路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