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本由在校大学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木棉花又开》一面世就引起社会反响。人们除了关注写出洋洋20余万字“大部头”的小伙子――戴日强,更关注培养这位大学生所在的学校――鲁东大学。此前,“鲁东大学作家群”这个称呼在山东半岛上就已家喻户晓。从1958年建校开始,这所学校陆续走出了包括萧平、张炜、矫健、滕锦平
学子作家薪火相承
鲁东大学党委书记毕宪顺介绍,鲁东大学作家群发起于上世纪60年代,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59级学生李芳苓60年代初以《渔家情歌》等作品初登文坛,由此开启了鲁东大学学子投身文学创作的大门。此后十几年间,鲁东大学走出了有着“当代徐霞客”称号的散文家李存修、綦国瑞等人,作家群的大幕由此拉开。
上世纪70年代末,鲁东大学“学子作家群”如火山喷发般迸发出炽烈的激情,一夜春风,摇曳起千树万树的梨花。作为学子作家群的领军人物,鲁东大学78级学生,现任山东省作协主席的张炜在校期间就创办文学刊物《贝壳》,开始文学创作。其创作严谨、勤奋而多产,已出版文学作品及理论著作近1000余万字,其中包括《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等长篇小说十四部,《卢青河告诉我》等中短篇小说集二十余种,《融入野地》等散文集近三十种,《时代:阅读与仿制》等文论集十余种。张炜的作品多次在国内与海外获得包括全国短篇小说奖、庄重文学奖、上海文学奖长篇一等奖等在内的各种重要奖项。其中《九月寓言》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图书”,《古船》更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中国文学百年百优”,“台湾金石堂最具影响力图书”。
现任烟台市作协主席的矫健曾经回忆说:“1979年,我考入烟台师院中文系。有幸邂逅一批同学,志同道合,激情洋溢,写小说,办刊物,狂做作家梦!”正如矫健所言“一步一步地演绎着作家梦”,他的创作明显经历了两个时期,早期著有长篇小说《河魂》等,中篇小说集《老人仓》,短篇小说集《第七棵柳树》,剧本《飞越》等。作品曾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十月》文艺奖、天马优秀影视文学奖等奖项三十余种,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外,78级、79级的知名作家还有滕锦平、尚通、马海春、姜忠华、冷丽华、黄志毅、于清才等。
进入80年代,鲁东大学学子作家群的阵营进一步扩大,创作传统积淀更加厚重。曲波,鲁东大学85级学生,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词,被业界誉为当代词坛上的“栋梁级人物”,其作品曾获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文艺奖“十大金曲奖”(政府一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原创歌曲大奖”暨单项奖“最佳作词奖”、“全军优秀文艺作品奖”等。这一时期,鲁东大学还走出了孙为刚、宋别离、周福峤、张丰文、栾法龙、刘海岩,滕连庆等人,他们如繁星点点,点亮了中国文坛的天空。
近年来,鲁东大学又涌现出戚成、戴日强等在校大学生作家,戚成是汉语言文学院2005级学生,亚洲最大独立娱乐公司avex旗下签约专属创作人。戴日强是2006级学生,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还未走出校门的两位学子的作品就一鸣惊人。
创新理念个性发展
在鲁东大学作家群里,有一些特殊的名字,萧平、徜徉、山曼、李慧志、刘传夫,他们组成了作家群中的“教师阵营”。其中,萧平作为烟台师范学院(鲁东大学前身)院长,不但以《海滨的孩子》、《三月雪》等名篇奠定了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于作家群的成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炜坦言:“中文系主任、作家肖平(即萧平)关心我们的文学活动,中文系的老师与我们一齐讨论稿子”。
或许,作家的成长之路是复杂的,短短的几年大学教育也许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在鲁东大学看来大学里却包涵着更为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人文机缘,也依赖于更为具体的育人理念:以实现人的精神个性的自由发展为根本。
围绕着这一理念,鲁东大学首先是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设置了以培养写作素质为核心的专业特色方向与课程体系,为作家群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其次,鲁东大学还以文学社团为依托,以文学刊物为园地,为作家群的成长提供了活跃的舞台与空间。曾几何时,鲁东大学各学院文学社盛况空前,仅汉语言文学院就有“贝壳”文学社、“同学”文学社、“大地”文学社、“树人”文学社。再次,鲁东大学以写作实习作为深化手段,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检验写作质量,促使写作水平稳步提升,为创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运行保障。
“从提升学校文化内涵以及学子成才的角度,鲁东大学逐渐把作家群打造成校园内一道流动的文化景观,因此,我们还会进一步探索和尝试作家群的教育培养机制。”鲁东大学党委书记毕宪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