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30米、长300米、宽36米的重装车间里,机声隆隆,焊花飞溅。一个黑脸大汉紧盯着墙上的九个盾构机图纸,挥舞着手臂,像指挥家一样指挥着奋战在不同岗位上的107位工友。载重150吨的吊车衔起四层楼高的刀盘、盾体和几十吨重的左右臂、刀具和螺丝,在空中翻转挪移。钢铁铸造的巨无霸在工人们的手下,驯服得像一只只绵羊。
指挥这场“钢铁交响乐”的就是辽宁省劳动模范、北方重工沈重盾构机分公司装配一车间主任曹佰库。6月8日,记者采访时,北方重工董事长耿洪臣介绍说:2005年以来,曹佰库和他的团队已累计装配28台大型盾构机,创造了1年装配15台盾构机的全国纪录和27天装配1台大型盾构机的世界纪录。
从初中生到“技术领袖”
北方重工是崇尚人才尊重知识的沃土。在这里,许多人可能叫不全厂长和副厂长的名字,但是提起刀具大王金福常、造型大王陈富文、工艺大王窦立等劳模,人人耳熟能详。
工人家庭出身的曹佰库,1982年从部队转业来到沈重后,最羡慕的就是师傅们能把几十吨重物轻松把玩于股掌的功夫。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每天下班不走,跟在师傅后面学技术。业余时间跑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学习装配、起重和制图。每接一个活,他先琢磨图纸,活干完后,再拿着图纸比对,总结经验教训。先是研究自己的活儿,后来把全班的活都对照图纸过一遍,寻找最佳装配点。
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曹佰库终于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看到一张图纸,脑海里立即会浮现出一幅立体图,上千个零件前后左右的位置一清二楚。因此,他的工作效率往往是别人的两三倍。原车间主任李建明这样评价他:“曹佰库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他对机器有着常人无法比及的天赋。”
2002年,沈重为宝钢制造5米宽厚板轧钢热板铰直机,依据工艺图,各重60余吨的板体两瓣要装配在一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折腾了一周,仍然无计可施。曹佰库看了半小时图纸,再到现场观察半小时,灵光一闪,在板体两侧各钻四个吊眼,不到半小时,两个60吨的大板驯服地连在了一起。
曹佰库成了工友们最信服的“技术领袖”,也是北方重工“国宝级人物”。
“门外汉”征服巨无霸
如果说19世纪是城市桥梁时代,20世纪是摩天大楼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地下空间大发展时代。流水线式作业、掘进砌洞一次成型的盾构机,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主角。早在1825年,这个庞然大物就已经穿过了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然而直到本世纪初,“中国制造”在这个领域还是一个空白。2003年,沈重开始涉足盾构机生产。2007年,成功控股维尔特集团下属的法国NFM公司,开始了国产盾构机的时代。
盾构机除了研发设计之外,最大的难点在装配。这个庞然大物,大的10层楼高,小的也有一两层楼高,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装配精度却要求极高,其中主驱动装置的齿轮间啮合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曹佰库和他的团队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装配制造一台直径11.38米、长60米、重1200吨的大型盾构机,用于“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过江隧道。
出于核心技术的保密要求,外国专家只提供设计图,不提供装配方法。1000多张图纸,摞起来一米多高。曹佰库一头扎进图纸里,15天后出来时,两眼圈乌黑,走路直打晃。
进入到装配阶段,困难更是接踵而至。这台盾构机前盾部分由两瓣组成,重达156吨,按规程要用起重机吊起来,在空中翻转装配,而当时的吊车只有150吨的起重能力。按外国专家要求,需添置两台吊车和工装辅具,这样不仅要投入上千万元,而且肯定要影响交货工期。
曹佰库苦思冥想后,提出不买设备,不添工装,改动一下盾体吊耳位置,让盾体中心前移,倾斜支撑在地上,变空中作业为半空中作业。外国专家先是断然拒绝,装配成功后又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工人的创造力。
2008年12月28日晚7点,曹佰库和他的团队骨干聚在一起畅饮――这一天,中央电视台向全世界宣告:我国最大的江底隧道工程武汉长江公路隧道正式通车。曹佰库团队装配的中国制造的“穿江越海”第一机经受了长江江底高水压、大断面和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考验,在60米深的江底运行了475天,把长江隧道成功贯通。
沈阳地铁二号线盾构机的盾体安装完毕后,继续安装破碎机时,发现前仓门太小,装不进去。先后来了两拨外国专家,提出了几个方案,都没能解决问题。在曹佰库召开的“诸葛亮会”上,王沈明提出了拆一根轴和一个油缸减少破碎机体积,在盾构机前盾内仓安一个吊装点,用导链和天车同时往前盾内仓内吊装的办法,结果仅用半天时间,就成功将破碎机组装在前盾仓内。
短短四年时间,曹佰库和他的团队实现重大技术创新上百项,为企业节省经费上千万元。还发明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同时组织上百人在两个厂区平行交叉作业,使生产效率一下子提高3倍以上。北方重工董事长耿洪臣称,今年北方重工盾构机生产量将突破20台,明年北方重工要打造世界最大的盾构机生产基地。
从一个人到“一百单八将”
从2005年到2009年,从徒工、班组长、工段长再到车间主任,从20个人的班组到“一百单八将”,曹佰库和工友们已累计装配了28台大型盾构机,同时也为中国制造打造了一支“精英荟萃”的钢铁团队。
“马长军零部件配送上有特长,他可以把需要的零部件很快找到,让他配送零部件;王沈明性子慢,适合干细活,没有达到图纸要求的通过他手工操作可以达到标准;白延宝胆子大,适合高空作业;曹凤春长于大件空中对接,负责安装盾体的四瓣……”谈起每一个人的特长,曹佰库如数家珍。
工友们也把车间当成自己的家,“我们喜欢闻油漆、铁锈、机油和气焊、电焊味混杂在一起的气味,一天不来车间,一天见不到工友,心里就空荡荡的”,团队里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感觉。
工作是繁重的,但他与他的团队却是快乐的。“我们这些人,遇到难题就兴奋,可以连续工作三天三夜,解决问题后能高兴好几天。”曹佰库说。
青工曲世君家住市郊,到沈重上班要骑自行车、坐火车、乘公汽。为了上班不迟到,他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床,上班10年没迟到过一次;工人王沈明、曹凤春、吴洪生,以创新为乐趣,每年都有多项创新成果;关庆进、张家奇、刘福来等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工作又努力,不到两年就成为装配主力。如今曹佰库和他的工友是世界上唯一能同时装配大型泥水平衡、土压平衡和硬岩盾构机的团队。
“五一”前夕,沈阳市总工会把这个团队正式命名为“曹佰库团队”,并把“工人先锋号”的锦旗颁授给他们,曹佰库被省总工会授予辽宁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6月6日,沈阳市委下发了向曹佰库团队学习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