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安徽农大:“大别山道路”服务三农

2009-06-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李陈续 我有话说

本报讯大别山麓的岳西、金寨,高海拔地区粮食作物种多收少,换种高山茭白和西洋参后,诞生了区域支柱产业,成千上万农民脱贫致富;皖南茶乡,全自动、清洁化茶叶生产线的推广和有机茶标准的实施,不仅提升了猴魁、毛峰等名茶的品质,茶农收入也显著提高;在皖北平原,小麦、玉米高产攻关,大幅度提高了产量

和种粮收入――出自安徽农业大学的一个个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在安徽广大农村诞生了一个个点石成金的奇迹。

“从上世纪80年代科技扶贫开始,我们服务三农的‘大别山道路’走过了25个年头,在科技扶贫、知识惠农过程中,我们不仅印证了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也一次次尝到了在服务中发展、壮大自我的甜头。”安徽农大校长宛晓春告诉记者。

“大别山道路”源于1984年开始的科技开发大别山。安徽农大响应政府号召,任立中、宛志沪、张良富等教授专家走进大别山区,不仅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帮助群众摆脱贫困,而且科技服务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又成为科研课题和教学内容。

为鼓励专家教授把论文写在服务“三农”的田野山林,安徽农大推进校内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分配机制和优惠机制,把服务新农村建设成效纳入教师的科研评价系统,并通过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形式,组织专家进驻企业或协会,加快技术向企业和生产实践转移的步伐。同时,学校主动出击,与全省20多个市(县、区)签订新农村建设全面合作协议,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76项,并积极为安徽有关部门的10多个农业科技项目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支撑,先后与1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定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凝聚了相关专业的科研方向,拓宽了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

针对“三农”工作缺乏人才和涉农专业就业不畅的实际,安徽农大把人才培养纳入“大别山道路”,让人才植根江淮大地。安徽农大一方面秉承把学校办在田间地头、让知识走出校门、让人才留在农村的理念,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阳光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平台,为地方培训200多万人次。同时,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开始层次化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学校不仅把专业课程开在田间地头,还依托近200个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开辟校内“试验田”,开设食用菌开发、标本制作、花卉培育、昆虫养殖、植物病虫害鉴定等多个创业实践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热情。安徽农大每年有近50%的毕业生,在乡镇以下的基层传播着科技兴农之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