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田勇,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金融学博士,现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获中国金融学会优秀学术论文奖,2004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奖,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记者:虽然此前市场关于IPO重启的时间有种种猜测,但证监会此时抛出关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征求意见稿还是多少有些让人意外,您认为它的出台主要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郭田勇:新股发行之所以暂停这么长的时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去年股市持续下挫,长期处在下行通道中,市场人气低迷。出于救市考虑,证监会关闭了IPO的闸门;另一个原因是,市场普遍认为,我国的IPO发行方式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必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推进新股定价机制的市场化。
当前,上证指数已经从最低1664点反弹至2700点,累积涨幅达到60%以上,市场压力减轻;加之决策部门经过长期研究,在新股定价机制改革上找到一套更具市场化的方式,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新方案的出台。
记者:过去的新股发行办法长期被投资者诟病。那么,新方案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善?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郭田勇:《征求意见稿》中一些规定如“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将设定上限,原则上不超过本次网上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以及“股票配售对象只能选择网下或者网上一种方式进行新股申购”等,体现了新方案向中小投资者倾斜的原则。
当然,我认为《征求意见稿》还有可期完善之处。目前一、二级市场间股票差价较大,造成许多资金积聚用于打新股,一旦中签,就可在上市后实现无风险套利。因此IPO改革应该拉平一、二级市场的市盈率,即股票申购价格与开盘价格相差不大,从而减少大量资金做无用功。另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就是关于存量发售的问题并未涉及。引入存量发售可以增加新股上市首日股票供应量,降低市场炒作因素,减少将来的限售股份对市场的冲击。
《征求意见稿》表明在市场环境日益向好的前提下,决策部门期望尽快启动IPO的意愿,毕竟从长远来看,一个长期停止IPO的市场丧失了融资功能,不利于股市的健康繁荣。证监会也表示,对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将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待市场条件成熟时再择机推出。
记者:IPO重启曾被市场解读为“利空”消息。但在消息公布次日,股市却走出先抑后扬的行情,您如何看待这种市场表现?
郭田勇:此前,A股市场曾经有过5次暂停重启IPO的经历,绝大多数都未对市场的中短期运行趋势产生影响。虽然短期会对市场有一定调整,但新股发行是给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这对于改善市场结构、促进市场繁荣是长期利好。股市先抑后扬的表现,不仅表明股市的投资者比以前更加成熟,可以理性分析政策的客观效果,也表明投资者对处于成长期的A股市场投资价值有良好预期。
所谓“唯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进来的上市公司本身质地较好,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放进来的水是活的,那么对股市反而是利好。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对资金面的供给状况并不关注,他们关心的是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如果上市企业的资产质地优良,反而是多多益善,把它看成寻找真正有价值股票的好机会。因此,IPO重启的关键是要让更多优质的企业上市,把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到资本市场上来。
记者:目前有30多家企业在市场外排队等待,您认为哪类企业更容易率先 IPO ?
郭田勇:我认为首先启动的应该是中小板或者创业版。因为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比较突出,因此通过IPO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相比会更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