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读物

2009-06-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慎明 我有话说

近日,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以下简称《六个“为什么”》)一书出版发行了。《六个“为什么”》是加深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领会和把握,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读物,是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

果的又一力作。认真读来,感到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主题鲜明、政治导向正确。

《六个“为什么”》集中阐明回答的六个重大问题,都是关系我们党、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该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从政治的高度,对这些重大问题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人们思想的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日益突出,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诉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一个时期以来在思想理论领域,噪音、杂音时有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正确引领多样的社会思潮,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攻击和诋毁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对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没有改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有效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和政治图谋。《六个“为什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准确、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当今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明确地向世人宣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分析透辟、理论视野开阔。

《六个“为什么”》说理透彻,深入人心、以理服人,在理论和学术上站位高。对重大问题的阐释和分析,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辩证思维。既有国际视野,又注重从我国实际出发,既有历史思考,又注重现实的分析,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注重用事实证明,很好地坚持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如该书在论述“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时,首先概括分析了我国和国外统治阶级都极力维护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事实;而后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指导思想一元化进行了理论阐述;又分析了我国现实社会人们的思想状况、价值观念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得出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正确结论,这样说理充分,入情入理,令人信服。再如,在论述“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时,分析了我国的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这一制度在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揭露了西方多党制只不过是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工具的实质,指出了西方在发展中国家兜售其多党制,给这些国家带来的社会动荡混乱的事实,明确指出,西方多党制既不符合我国国情,也违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不仅有力地揭露和批驳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向我们兜售资产阶级多党制的政治图谋,而且能教育说服相信资产阶级那一套的或者被他们那一套所蒙蔽的一些人。

三是切准焦点、现实针对性强。

直面热点难点、针对现实、不回避问题,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六个“为什么”》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以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解答、回应干部群众提出的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释惑解疑,解开了干部群众心里的思想“疙瘩”。

如该书指出,“有人说,北欧国家是通过改良的议会道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我们也应该学,也搞多党制。”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北欧国家通过改良的议会道路和平长入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不能救中国。民主社会主义虽然挂有社会主义的字眼,但民主社会主义本质上不是社会主义,而是改头换面或是改良后的资本主义。它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最高目标等方面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根本的不同主张。如果说,民主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还有一定进步作用的话,那么,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主张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就必然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此外,民主社会主义至少还不符合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各种资源相对贫乏等国情。

《六个“为什么”》还认真梳理出一些政治和学术上的“敏感”问题。如针对一些人提出的我国应仿效西方政治上实行“三权分立”、“经济上应实行私有化”、“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等错误认识。该书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和回答,对于分清理论是非、澄清模糊认识都很有启发意义。

四是深入浅出,面向干部群众。

推动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是理论创新的自身要求。《六个“为什么”》语言通俗易懂,文风清新、朴实,注重从人们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切入问题,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注重运用鲜活的事例和事实讲道理、谈问题、解困惑。该书着力把生动通俗的语言和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了理论的深刻性、同语言和形式的大众化、通俗化相统一。该书深入浅出,面向广大干部群众,这尤其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学生中的普及很有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