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了一定理论准备的黄建钢,踏上浙江这片改革开放的沃土将意味着什么?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
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的学科背景,使得黄建钢看浙江的社会发展有着与其他学者不同的视角和视野。54万字的《经济政治学》(浙江大学出版社)就是他从这一视角对浙江改革开放的新思考,对学科的新构思,理论的新
去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浙江经济也出现了急剧变化。就在这时,黄建钢的《经济政治学》“新鲜出炉”了。“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浙江实践的关注与研究,以往更多的是在经济领域,很少从政治治理层面去进行观察和研究。2006年,我承担了浙江省规划重点课题‘浙江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治理关系的研究’。在研究中,受到‘政治经济学’的启发,形成了‘经济政治学’的概念,这是一个试图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国家、阶级、阶层和政治的角度出发展开的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研究、理解和结论。它其实是对经济及其发展做出的政治学的解释,这是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审视,从而得出了关系经济关系、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结论。”黄建钢对他的“经济政治学”做了这样的概括。
黄建钢认为,自己最重要的收获是对具体的浙江实践抽象为了一种理论的努力。它既很美好,又很富有想象,其性质和性征主要体现了一个“和”字,同时又注重了把社会组织化、然后再把组织、利益、服务和教育等因素公共化,把投资和政务等事务公开化,从而形成一个“大社会”的机制和状态。
“当前,整个浙江都处在转型期。而我又生活在浙江,所以,又可以对浙江进行近距离的从经济政治学角度出发的观察与思考。而观察和思考的结论是,把浙江当作一个实验场,是既很有条件又很现实还很必须的。”所以,他近期做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如何把理念与具体的浙江社会发展实践和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针对浙江经济2008年上半年已经显露的“既令人欣喜,又令人担忧”的端倪,他认为,浙江“社会已经或者正在进行新的一轮转型”调整,社会发展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而是包含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的整体发展。一般来说,经济是讲究生产的,而社会是注重生活的。生活虽然离不开物质和经济的生活,但还有精神的、艺术的和思想的生活。注重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注重经济及其发展,而忽视和忽略社会与生活及其发展。反映生活质量的指标或者生活的幸福指数是一个综合因素。经济因素只是其中一个基本因素或主要因素。生活要好,经济一定要强;但经济强了,生活不一定幸福,幸福指数也不一定就高。而对社会发展的尝试性设想和设计,其本原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它主要有以下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是可以解放民众的思想。要让民众知道,还有更好的社会在等待我们,也需要我们共同去开拓和开创;二是可以引起和引发民众对更理想社会的渴望,并且还要愿意为其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付出一切;三是可以对民众的思想尤其是行为做好适当和适度的引导工作,要使得每一个公民逐渐具备公共意识和公共生活需求自觉性,从而在自然而然之中悄然进入新的社会生活。
黄建钢的这种思维和思想的形成与浙江的实际密切相关。对浙江经济的关注“大约在1997年。那年我再度到浙江温州。想起第一次到温州1991年的情景感慨万千。那时,我从苍南的钱库到金乡,是坐河道里的快艇去的。两岸的景色非常好,绿水清山。可1997年故地重游时,快艇没有了,河里的水也都臭了。由此得出一个印象:温州经济的发展方式一定要转变了,否则,环境等非经济的因素就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正是政治学学科的哲学内涵磨砺了黄建钢观察社会的犀利眼光。即使在今天看来,他当年的感觉仍是准确的。
黄建钢的著作“值得肯定的最大之处正在于,它是一个思想创新的产物”。这是萧灼基先生的肯定。同时,萧先生又指出,其实“创新往往在伴随新鲜、新奇和新颖的同时,也必然是初步的、粗浅的和雏形的”。从这语重心长的话语中,黄建钢看清了自己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