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乌鲁木齐6月13日电(记者王瑟)维吾尔族达斯坦、哈萨克族达斯坦、柯尔克孜族达斯坦、新疆蒙古族图兀勒……这些听起来很陌生的名字不仅是新疆珍贵的民族民间长诗,还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知道它们的有多少人呢?
以维吾尔族达斯坦为例,“达斯坦”是指维吾尔族民间诗体语言和散
新疆有关部门早就开始了对“达斯坦”的抢救性工作。20年前,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28个县内搜集了大量的哈萨克族达斯坦,并出版了36本县卷本。但这些全是凭录音带听写编辑的,没有演唱现场和背景的录像、录音等。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要求,这些工作只能算是“浅耕”。近年来这些演唱者大量减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新疆的一些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保护民间民族长诗的建议。如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民间民族长诗这种非物质形式转变为有形的形式;在原始氛围中激发保持民间民族长诗的活力;建立博物馆、文化村、保护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