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英雄的足迹,进入他的感情世界,人们在父母、乡亲、妻子、战友眼中,看到一个真诚、朴实、感情热烈的邱光华。
令人动容的遗物
羌族,是生活在“云彩之上”的中国最古老民族。邱光华就是一只翱翔蓝天的羌族雄鹰。
1957年,邱光华出生在四川茂县南星镇,那里山峦叠
1974年,这个美梦变成现实。邱光华进入飞行学院学习,成为羌族第一个飞上蓝天的人。但大山的儿子,一刻也没忘家乡的亲人,他知道,弟弟妹妹还小,急需用钱。为了省钱,邱光华的节俭到近乎苛刻的地步,除去必需的生活品,他再无额外的开销,这种节俭的生活习惯一直保持了下来。
在航校学习4年,邱光华有了回家探亲的机会。到成都转车的时候,邱光华早早到商场,用省下的差旅费买了一麻布袋水果糖,送给亲属和乡亲。老人们直夸他:这个娃儿好,晓得想着家里人。父母也说儿子孝顺,每年都会把他们接到成都去过年,住上个十天半月。只要有空回家,邱光华总尽心照顾父母的生活,帮老人洗脸、洗脚,把他们伺候得舒舒服服。
就是这样一个以家为重的人,在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中曾6次飞行到茂县;有时机降点距家不足800米,他都没有离机回家看看。其实,战友们知道,邱光华太挂念亲人了――在他豁出命飞行的日日夜夜里,亲人的安危,是他最重的心结。
3小时,就像一辈子
或许当年正是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亲人朋友的真挚感情打动了李第燕,才让这个城市里的姑娘选择嫁给了邱光华。
刚认识邱光华的时候,李第燕是个梳着两根油黑大辫子的小姑娘。邱光华一眼相中了这个娇小、漂亮的成都女娃,向来不善言辞又大大咧咧的他,在她面前变得能说会道,殷勤体贴。虽然2年的恋爱时间,聚少离多,李第燕还是选择了这个皮肤黑黑的羌族小伙儿。
她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跟邱光华回婆家的情景。那是1981年的春节,公共汽车在山间公路持续地颠簸着,车子开了大半天,开到茂县南星镇,前面没路了,天地之间只有白茫茫的一片,稠密的雪片粘成块,一块一块地往下掉。邱光华的家呢,还在远远的山上。一个成都姑娘,什么时候走过这样的山路啊!邱光华搀着她,沿着陡峭的山路,爬了整整3小时;而她觉得,就像是一辈子。
刚结婚的那几年,繁重的飞行训练和任务,让邱光华根本无暇顾及妻子。或许心里有些亏欠,邱光华一回成都探亲,就抢着卖菜、洗衣服、缝被子。只要邱光华在家,家里的水缸一早就会被装满,院子里其他家的水缸也会陆续被装满。
1982年,儿子邱锋出生。像所有父亲一样,邱光华给予儿子最厚重的父爱。
在直升机残骸的现场,人们辨认邱光华遗体的时候,在他飞行服上衣口袋的钱包里,看到一组照片,分别是邱锋小学、高中、军校的三张照片。三段人生旅程,包含着父亲多少的期许和希望。
邱锋哭了,他说他从来不曾想到爸爸会把自己的照片这样保存在钱包里,随身携带。
在儿子心目中,邱光华是个严父。
初三的时候,因为贪玩,邱锋晚上不上晚自习。邱光华知道了,提着细铁棍子把他狠揍了一顿,打得邱锋在学习上不敢再有半点马虎。
邱锋考上军校,穿上军装,邱光华随时提醒儿子:要有军人的样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路挺直腰杆,不能有任何损害军人形象的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邱锋慢慢懂得父亲的苦心。
抗震救灾期间,邱锋一直担任警戒和投送物资的任务,曾跟着邱光华的飞机飞过4次灾区。然而有一天,邱光华非常严肃地告诉邱锋:“你不要再跟我的飞机了。”
“为什么?”邱锋不理解。
“反正不要跟我的飞机了,跟谁的都行,万一有什么事,我们都在一架飞机上,不好。”
“不管以后跟谁的飞机去救灾,你都要记住这三点,小心谨慎、灵活机动、注意安全。”
这成了父亲与儿子最后的谈话。
营房前怒放的三角梅
4年前,邱光华看中了一年竟有半年花期的三角梅,把它小心翼翼地栽在营房宿舍前。如今,由他亲手栽下的三角梅在阳光下怒放,为官兵静静奉献自己的美丽。
飞行33年,邱光华就像这株三角梅,一直默默奉献自己精彩的人生。
邱光华把自己30多年的技术、5000多小时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给年轻的飞行员。年轻飞行员张翼,一直忘不了他与师傅邱光华第一次野外降落训练的情形。当时,张翼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从何开始。邱光华耐心细致地教他:“野外机降,需要注意风速、风向;如果降落时场地扬沙遮挡了视线,你要这样处理……”所有将遇到的问题,邱光华都做了预设和处置讲解。邱光华带教的43名飞行员,如今有13人成长为新的骨干,能够带机进藏遂行多样化的军事任务;有的成为飞行大队长、中队长;有的成为新的飞行教员。每年春节,邱光华的家就成了单身飞行员们团聚的地方。邱光华的妻子忙进忙出,为大家准备吃的;邱光华与单身飞行员们唱歌、玩扑克、下象棋,就像一个热闹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