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宁夏:让荒滩献财富

2009-06-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庄电一 我有话说

荒漠化和干旱,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两大“劲敌”。荒漠,让人类难以生存;干旱,让荒漠扩大“领地”。不治理荒漠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就会缩小;不与干旱斗争,生态环境就会恶化。在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到来前夕,记者赶赴宁夏中部干旱带孙家滩,感受这里6年来的沧桑巨变。

在宁夏中部,有这样一

条干旱带。它覆盖了宁夏的几个县,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打开吴忠市利通区的地图就会发现,这块狭长的土地有近一半是在干旱带上。利通区1313平方公里土地堪称南北两重天:北部,得黄河水灌溉之利,稻香鱼肥,旱涝保收,“塞北江南旧有名”,77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活着约36万人;南部,地势较高,干旱少雨,风沙弥漫,一片荒芜,人类难以生存。虽然有538平方公里,但在2004年以前只有1500人定居,每平方公里仅有3人。荒山、荒坡、无人、无路、无炊烟构成了那里千年不变的“景观”。孙家滩就位于利通区的干旱带上,由于旱情加剧,孙家滩的荒漠化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不能让荒漠永远荒漠,不能让荒漠化继续蔓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四级扬水,黄河水被提升了100多米,干渴的荒原因此得到滋润。而孙家滩的快速发展,还是在2003年10月,孙家滩开发区管委会正式挂牌以后的事。吴忠市为此专门召开了开发孙家滩工作会议。已在吴忠市人大常委会担任环资委主任的谢建业,出任孙家滩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在邀请专家、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他们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高酸苹果、红枣和设施农业,将孙家滩建成生态优美、生活富裕、健康和谐的新型移民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

如今,6年过去了,孙家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谢建业告诉记者,这几年,从同心县、固原市原州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搬迁来的移民,陆续增加到5000多人,孙家滩的总人口也达到9000多人。10年前,孙家滩的绿化几乎为零,现在已达到60%。2003年,孙家滩人均收入不足600元,现在已经超过4000元。2005年,管委会提出在3年内财政收入翻两番的目标,结果竟翻了三番。

有一个事例足可以说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两三年前,管委会提出:由政府补贴为移民建房,但是许多人家就连2万元的建房款也拿不出来,不得不四处挪借。现在,不少群众不等政府的补贴,自己就建起房来了。

过去,孙家滩留不住人。许多人没呆多久就打道回府了。特别是到了冬季,外地来的人都回老家过冬。现在,搬迁来的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再也没有人愿意离开了。

在新建的赵家沟村,记者随意走进位于村头的村民马明海家。只见新建的砖瓦房宽敞明亮,室内窗明几净,家具一应俱全。其现代化程度,比城里人家一点也不逊色。马明海告诉记者,他一家5口是从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搬迁过来的。现在种了10亩水浇地,养了4头肉牛,日子过得很滋润。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养殖收入5000元;种植收入8000元,打工收入3000元。他所在的赵家沟村,在管委会的指导下,已发展成为“黄牛村”。

而颇具规模的利同新村不仅建有500套移民新居,而且建好了学校、村部、客运站、加油站。最令人赞叹的,还是村旁那拥有 5000 亩湿地、2200 亩水面的渔光湖,现已发挥了防洪、蓄水、灌溉、旅游、养殖等多种功能。

现在的孙家滩开发区已是一片葱绿。5万亩苹果、1万亩红枣和成排成行的防护林,装点着曾经一片焦黄的土地。记者饶有兴趣地走进依山势而兴建的阶梯式日光温室,品尝了刚刚采摘下来的黄瓜、西红柿。据介绍,这里的1300亩、300座温室,全部引进了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先进种植技术,实现无公害有机种植,产品由中国农业大学全部按订单收购。

孙家滩这片昔日的荒滩,如今正在为宁夏人民创造着滚滚财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