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患病后如何看医生,德国医生又是如何工作的?带着这些疑问,我来到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进行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收获很大。
莱比锡的哈雷-萨雷是著名音乐家亨德尔的故乡,该市不过23万人口,却有5所医院,床位在200-1000张之间,最大的医院是哈雷-维滕贝格马丁-路德大学临床教学医院,床位约1000张。
德国大夫的敬业精神令我钦佩。他们每天早晨7:30准时交班,科主任安排当天的工作,随后教授进行床头查房,仔细检查病人和翻阅病历,约10点查房结束,然后全科有半小时的早餐时间。约10:30继续进行各项工作,无午餐,中午也不休息,连续作战,直至下午约5:30工作完成。每周五还有一次全院读片,由内科、外科、放射科联合进行,相当于一次全院大会诊,病人的治疗集体讨论决定,有利于病人的合理治疗,更利于提高全院的合作能力,值得我们中国同行学习。
内镜检查是该院的强势项目,全市比较复杂的内镜检查都集中到该院,每天有10―15个病人进行内镜诊治(主要是气管镜)。而需放射治疗的病人则转到另外一家医院,使全市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门诊工作也安排得井然有序。门诊大厅摆着几排沙发,病人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护士按顺序叫病人到预定的诊室,一人一诊室,医生则在两个诊室内轮流接诊,每一个病人都得到了良好的服务。海因教授一般每周有两次门诊时间,包括门诊病人的B超检查和输液都是教授亲自完成。但病人需在网上或电话预约挂号,他们按预定时间到达医院即可,看不到一点拥挤的迹象。病人一般都是自己前往医院看病,没有家属陪伴,门诊显得格外安静。这方面的经验也值得我国医院学习。
两周时间里我还有幸参加了全市组织的3次学术活动。据介绍,他们每月进行一次全市的学术会议,由各医院轮流组织,内容涉及各个科室。同时,各专科还要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每次会议都要签名,上交一个条形码,以便记学分,这也体现了他们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高度重视。
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人享有医保,无须担心看病贵的问题。医生们在内镜下开展的许多诊断治疗工作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医保都可以报销,病人用的许多新药物(如分子靶向药物特罗凯、阿瓦斯丁等)保险公司也都能报销。据说德国有许多家保险公司,竞争非常激烈,但给病人带来了很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