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411-420)

2009-06-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411王春

王春,女,52岁,拉祜族,中共党员,云南省普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科副科长。

在疾病预防战线上耕耘了34年的王春,始终

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之中,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病人,主动去贴近艾滋病病人的内心世界,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崇高的职业道德、过硬的医疗技术和坚持不懈、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患者和当地百姓的爱戴。

王春对艾滋病病人总是十分关心,经常亲自上门了解情况、提供服务。有一次,她去看望一名女艾滋病病人,很随和亲切地与其握手交谈。病人深受感动,流着泪说:“你不怕我的病传染给你吗?一些亲戚都害怕,不愿意来看我,更没有人敢和我握手!”这位病人出院后,王春还经常去她家里看望,与她拉家常,鼓励她面对现实、树立信心,积极地接受治疗。病人在她的鼓励下,生活得很好。

1999年,王春带领两名艾滋病感染者参加云南与澳大利亚红十字会举办的HIV病毒感染者关怀学习班。其间,她主动与她们同吃、同住,帮助她们解除忧虑,鼓励她们树立与病魔斗争的信心。

在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治疗过程中,她发现一名孕妇得知自己感染上HIV病毒时心里非常恐惧,病人的过度反应可能危及胎儿的生命。为此,王春多次登门看望,耐心地为她讲解艾滋病方面的知识。通过多次交谈,王春的真诚和爱心深深地打动了这位病人。这名妇女告诉王春,她的爱人曾经有静脉吸毒史。王春又动员她的丈夫做了检测,结果是HIV阳性。在孕妇不愿终止妊娠的情况下,王春主动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联系,为她做了病毒载量检查,及时地给病人采取阻断措施,帮助其产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婴。

虽然年过半百,她仍然和年轻人一样,背着药箱走村串寨,为群众的健康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心血。在缺乏专业防治人员的情况下,她主动承担起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首批8名艾滋病感染者的联络、随访和医药监护工作,被患者视为最值得信赖的医生。

王春先后获澳大利亚红十字会和中国红十字会艾滋病预防与关怀项目无私奉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首届云南十大女杰等荣誉,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412王静

 

王静,女,40岁,中共党员,湖北省武汉市公交集团第五营运公司驾驶员。王静驾驶的武汉公交集团578路公

交车,20年来行驶58万公里,节油4万多升。她创造的“节能、安全、服务、创新”四位一体的工作方法,被称为“王静工作法”。

规范操作,持之以恒。王静1986年进入交通运输行业,先后从事过乘务员、驾驶员等工作。思考节油,开始于一个简单的算式:营运收入-成本=效益。从这个简单的算式中,王静意识到节油才能增效。20多年来,王静总结了一套科学驾车的操作要领,不管开哪台车都能既节油又保证安全,20年的驾驶生涯节油超过4万升。

良好心态,谨慎驾驶。她深深感到,职业驾驶员的责任重大,“开一辈子安全车”成为王静追求的不懈目标。在20多年的驾驶经验中,她总结出“不违规操作,不疲劳驾驶,不开带病车,好心情,好习惯,好性格”的“三不、三好”安全驾车要诀。

微笑待客,和蔼大度。为了把驾驶员这个平凡而普通的服务角色做好,王静磨性子,练内功。她经常对着镜子练习微笑,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巧妙的服务语言,并总结出“微笑多一点、嘴巴甜一点、语气柔一点、度量大一点、仪表美一点、服务好一点”的“六个一”优质服务法。王静经常换位思考,去琢磨乘客最想得到什么样的服务,为此,她开始自学心理学,并且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了解乘客心理活动,掌握他们不同的需求,实现个性化服务。

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她将知识和技能用于工作。2007年初,578线路公交车由燃油改为燃气后,驾驶员操作起来很不习惯。为了尽快熟悉新式车,王静反复琢磨,整理出了一套“油改气”后的操作要领与大家分享。工作之余,王静喜欢琢磨一些有规律性的发现,把一些小经验、小窍门编成口诀,制成警示语或小卡片,如“汽车突然熄火是电路故障、慢慢熄火是油路故障”等一些故障规律和排除方法等让同事们易懂、易学、易接受。

王静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交通行业文明职工标兵、全国技术能手、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等多项荣誉,2008年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413冯建国

 

冯建国,男,1983年6月生,2009年5月牺牲,生前系武警宁夏总队后勤基地油料物资仓库保管班班长兼驾驶员。

今年,宁夏中部干旱带部分地区发生百年不遇大旱,人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冯建国所在总队党委向自治区党委请缨,抽调人员、车辆,组织抗旱支农分队和农机维修小组,为旱区群众运送生产生活用水,帮助维修农机具。当时,冯建国正患着严重感冒,连续几天高烧,基地领导想让他留队休息。但他找到领导坚定地说:“我当兵8年,参加各类长途运输任务10多次了,山路行进我比其他同志有经验,这一次绝不能把我给落下。”请求获准后,他连夜擦拭检修车辆,做好了出征准备。

冯建国带领全班叫响“知难而进、拼搏奉献、誓夺全胜”的口号,投入到连续48天的抗旱奋战中。由于抗旱水源分散,近则几十公里,远则200多公里,取水点只有一口井,装水很不方便,冯建国和战友们一天24小时轮流值守装水,早出晚归,满身泥土。而在所有运水车辆中,他总是水罐装得最满,跑的趟数最多,拉水管的速度最快,吃饭回来得最晚。每天送完水,当许多战友累得坐在地上就能打起呼噜的时候,冯建国还楼上楼下地跑,打水、检修车辆……他带领全班先后转战同心县11个乡镇的学校、敬老院、清真寺和农户,累计行程38.4万公里,送水2.136万立方米,救助群众16.5万人。当地群众说:“武警战士与我们一起抗旱自救,送来的不仅是水,更是警民鱼水情和共克时艰的希望与信心!”

2009年5月13日8时40分,已在抗旱救灾一线连续奋战了48天的冯建国,在由同心县城向下马关镇辖村送水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光荣牺牲,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

冯建国入伍以来,时刻以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任务面前敢于叫响“看我的、跟我来”,团结和带领全班战士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他任劳任怨、忘我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了闪光人生。

冯建国先后3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多次受嘉奖;2008年,带领全班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2009年被吴忠市追授为抗旱救灾先进模范。

414尼玛拉木

 

尼玛拉木,女,33岁,藏族,中共党员,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邮政所邮递员。

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尼玛拉木心系群众,徒步在雪山峡谷邮路上穿梭了20余万公里,取送邮件无数,从来没有延误过一个邮班,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被誉为“藏族群众心中的格桑花”。

尼玛拉木所走的邮路在白马雪山和梅里雪山的峡谷地带,总长350公里,海拔高差2000多米,一天之内数次感受低温严寒和高温酷热。这段邮路大部分是悬崖峭壁间的羊肠小道,经常遇到飞石、滑坡和泥石流,很少有人敢走。尽管条件十分艰苦,并且凶险重重,但尼玛拉木在这条邮路上一走就是10年。她服务的几十个村寨中,有一条邮路要通过波涛汹涌的澜沧江。由于条件所限,过江通道只有一条锈迹斑斑的溜索。在那命悬一线的细细溜索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各种意外,尤其是雨天,溜索太滑刹不住车,经常会撞在对岸挡墙上。可是为了乡亲们能及时收到信件和报刊,尼玛拉木冒着危险10年间在这条溜索上来回1200余次。在取送邮件的路上,尼玛拉木时常被飞石击伤,在过溜索时被江对岸的木桩撞疼,但她始终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尼玛拉木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待群众亲如家人。产后才20天,她就把孩子托付给母亲照看,背起邮包又走上了邮路。雪山峡谷气候变化无常,尼玛拉木的邮包里常备有三块油布,为的是遇到下大雨时包裹邮件和报纸杂志。为了送一份重要邮件,她曾连闯3道泥石流,虽然自己全身被泥水淋透,但交到村民手中的却是崭新干净的邮件。为了按时把一份高考录取通知书亲自送到考生本人手上,她曾花了整整6天时间在崇山峻岭的牧场上寻找收件人。2008年1月雨雪冰冻灾害肆虐的时候,她不顾个人安危,冒着雨雪把100多封第二代身份证特快专递如期送到了红坡村的乡亲手中。有些群众住在深山里出门不容易,便托付她稍带上一些急需的日用品,她从没多收过群众一分钱。

尼玛拉木荣获全国邮政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第十九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

415刘国

 

刘国,男,31岁,中共党员,河北省承德市公安消防支队参谋长。

刘国舍小家顾大家。2001年,刘国结婚第二天,得知辖区某造纸厂发生特大火灾,来不及告诉新婚燕尔的妻子,直奔火场,一去就是四天四夜。有一次,刘国正参加灭火战斗,突然得知家中的母亲病危。然而,面对被烈火围困的群众,他义无反顾地带人冲进了火海,3小时后大火被扑灭,31名被困群众全部获救。当他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辞世。

刘国在面对生死考验时,舍生忘死,冲锋在前。2003年5月的一天,某娱乐场所发生特大火灾,十几人被困,厨房里有7个装满50公斤液化气的罐瓶,楼上有上百户居民,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面对险情,刘国第一个冲进火海,并连续往返十几次,先后抱出4个液化气罐,解救被困人员7人。灭火后,他全身战斗服被烤焦,前胸和手臂多处灼伤。2008年的一天,某包装厂发生火灾,刘国冒着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连续往返十几次冲进火海,最终将大火扑灭。这次他身体多处受伤。还有一次更为严重的险情。某公司3立方米氯气罐发生泄漏事故,当时已有7人不同程度中毒,距离事故现场50米还有一个较大的村庄。面对危机,刘国指挥官兵一边疏散群众,一边带人将中毒的7人全部救出。随后,他又再次

进入重毒区进行堵漏。处置过程中空气呼吸器三次报警,战友也换了三拨人,而他始终坚持冲在最前面。经过整整4个小时,堵漏终于成功,700多名群众安然无恙,他却因体力消耗过大,昏倒在现场。多年来,刘国带领战士们先后扑救火灾数百起,抢险救援上千次,解救群众500余人,为国家和人民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

刘国先后在部队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省政府一等功1次,市政府二等功2次,带领部队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被授予中国杰出青年卫士、全国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尖兵、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优秀人民警察、双拥工作先进个人、新长征突击手、燕赵十佳消防卫士等荣誉称号;2007年被评选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河北省爱岗敬业道德模范,荣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416向东

 

向东,男,39岁,中共党员,中国电信江西九江分公司向东客户服务中心主任兼向东班班长。

在长期的客户服务工作中,向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累计装机移机2万多部,维修障碍4000多处,在广大用户心中树起一块人性服务、优质服务、创新服务的金字招牌。

向东从事电信工作近20年来,始终坚守“辛苦自己、方便他人”的人生信条,无论是1998年的洪水灾害、2003年的非典肆虐,还是2005年的九江地震、2008年的冰雪灾害,他一次次冲锋在前。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在睡梦中,还是在饭桌旁,一接到任务,他背起工具包就往外跑,不停地巡查,不停地维修。他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保障了抗灾救灾“生命线”24小时畅通。

在为用户服务中,向东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给自己定下“八字”方针:热情、细致、耐心、熟练。在江西电信,他第一个给用户发服务名片,建立个性化服务模式;他第一个自费购买传呼机,保证用户随叫随到;他第一个自费买来电脑学会调测宽带,帮助用户解决上网问题。他从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入手,不断规范服务标准,以自己的“麻烦”换来用户的便利。

在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浪潮中,向东勤于思考、善于创新,不断追求新技术,努力掌握新本领,荣获“全国知识型职工优秀个人”称号,“向东工作法”成为员工学习的标杆。

2004年,向东所在的营维班被命名为“向东班”。他带领全班系统提高服务软实力,养成了“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好习惯,并在同类班组中率先推出了“全天候”服务、“零距离”服务、“保姆式”服务,“向东班”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模范职工小家、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创新示范岗等称号。2007年,命名成立“向东客户服务中心”,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文明窗口、服务学校、创新基地和人才摇篮。

向东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江西十大井冈之子等荣誉称号,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417向军华

向军华,男,33岁,中共党员,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武部后勤科科长。

2000年大学毕业前夕,湖南省军区到中南大学招收大学生入伍,24岁的向军华毅然放弃与省城一家企业签订的高薪合同,投笔从戎、穿上军装。在一般人看来,像他这样的国际会计专业高才生,到部队后一定会留在机关。可令人意外

的是,他的“战壕”却是距省城500多公里的一个偏远贫困山区――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武部。

人武部条件非常简陋。陈旧的营院经常停水停电;遇到下雨,屋子要动用所有的家什接漏水。更令向军华难受的是,头几个月,他的工作任务只是窝在山沟里看守民兵武器仓库。向军华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他曾考虑过打个报告调走,但静下心来一想,自己前脚进军营,后脚就当逃兵,从军报国的大志到哪儿去了?“坚持下去,就能做出一番事业。”向军华鼓励自己。这一坚持,就是整整9年。

9年的时间里,没有操戈沙场的惊天动地,只有“不见硝烟”的繁杂事务。可向军华无怨无悔,在大山深处为国防建设默默耕耘。做助理员时,他研发了一套预算超支报警信息系统作为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辅助系统,有效遏制了随意开支和超预算开支现象;做参谋时,他建议部党委制定了《民兵整组交叉检查办法》,使全县民兵整组“人册相符”率达100%,在邵阳军分区组织的检查评比中取得第一名;做干事时,他提出将国防教育室改为国防教育墙,实现了国防教育从室内走向室外、从封闭走向开放、由少数人参观变成大多数人受教育的转变。2008年初,一场特大冰雪灾害使海拔1700多米的南山道路、电力全部中断,3个镇1万多苗族村民被困在“冰山”之中。接到上级抢险救灾命令后,向军华主动请缨,带领民兵五上南山,打通公路“生命线”30多公里,转运粮食100多吨,发放蜡烛5万多支、衣被800多件,被省军区荣记二等功。

向军华曾有多次走出大山的机会,却一一放弃了。为了安心工作,他不仅拒绝了妻子要帮自己调回长沙的想法,反而劝说她辞掉了长沙的工作,到城步安家,一心一意扎根山区。“人武部舞台虽小,但是同样能有作为。”

向军华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湖南省五四青年奖章标兵、广州军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418向南林

向南林,男,28岁,中共党员,65438部队107分队二级士官。

作为一名普通士兵,向南林凭着对创新理论的忠实信仰和对本职专业的执著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入伍以来,他不放过每一个学习创新理论的机会,经常向领导和专家学者请教,与方永刚、公方彬教授保持了长期联系。几年下来,阅读了40多本理论书籍,制作了20多本剪报,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基层读》成为全团官兵的学习辅导教材。他组织理论学习兴趣小组,创办《理论之窗》小报,带出100多个战士理论骨干。

对真理的最大尊重是运用,对真理的最大信仰是践行。向南林入伍10年,先后6次更换岗位,岗岗叫得响。他以争先“抢跑”的劲头,在战友中处处领先一步。当新兵,第一个熟练掌握高炮炮手的全部操作要领;当炮手,不到两个月就掌握了高炮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上士官学校,摸索总结出“指挥仪四步排除故障法”,得到学校专家的认可。以全优成绩毕业分配到修理连后,向南林以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干什么像什么,干什么成什么”的赞誉。8次主动申请送修装备,向厂家技术人员请教,先后掌握了6种维修检测专业技能,带出6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在上级组织的专业技术比武中,他连续5次以绝对优势夺得第一,先后参加50余次大型演习,次次圆满完成任务。他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各类军事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9篇,参与研制的“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初,某新型雷达列装,他牵头成立攻关小组,两个多月制作6部教学课件,培训15名操作手,为该装备当年形成战斗力发挥了“酵母”作用。

向南林先后被评为集团军优秀士兵标兵、军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青年标兵,被中宣部评为党的理论基层宣讲积极分子,当选第十九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2009年5月,中央军委授予他新一代模范士兵荣誉称号。他还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共青团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419庄仕华

庄仕华,男,54岁,中共党员,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

入伍35年来,庄仕华热爱本职工作,始终把小小手术台作为维护边疆民族团结、为兵为民服务的大舞台,模范实践着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庄仕华毅然选择到新疆工作。在为农牧区巡诊时他发现,新疆是胆结石、肝包虫病高发区。他勇于创新,不仅完成了全国首例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手术,还探索出用腹腔镜治疗肝包虫、胆总管探查等21种手术类型,其中有7项填补了武警部队和国内空白,为数十万贫困患者解除了病痛,创造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近8万例无一失败的医学奇迹。

庄仕华不仅医术精湛,更有着热爱各族人民的赤胆忠心。新疆喀什疏勒县维吾尔族大娘坎巴尔汗老人来医院治病时,身上只揣着卖羊筹集的1500元钱。听说医疗费不够,老人急得哭了,想不治病马上回家。闻讯赶来的庄仕华对老人说:“大娘,您老放心,钱不够有我们呢!”说完,掏出300元交给了坎巴尔汗。老人康复出院时,庄仕华又为她买好了车票、食品,把她送到车站。回到家后,坎巴尔汗制作了一面锦旗托人送来,上面写道“少数民族贴心人,各民族团结万岁。”多年来,庄仕华收到的锦旗有9000多面,这些锦旗凝聚着军民爱、民族情。

当医生30年来,庄仕华每天晚上坚持从9时开始准时查病房,每晚查房要走3000多米,花3个多小时。担任院长后,仍然坚持每天挤出时间为患者做手术。他利用节假日,跑遍天山南北,行程38万多公里,为基层官兵和各族群众巡诊26万人次,并先后捐助60多位贫困患者。为了解决患者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他在医院倡导“阳光工程”,使药品成本最多降低了70%。他还长年资助10名少数民族困难儿童上学,帮助化解民族纠纷60多起。“我是党员,是子弟兵,是医生,救死扶伤、像孝敬父母一样对待人民群众是我的天职。”这是庄仕华对自己行为的诠释和内心世界的表白。

庄仕华荣获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全国拥政爱民模范、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首届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2008年5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给庄仕华记一等功。

420江勇西绕

江勇西绕,男,32岁,藏族,中共党员,77606部队特种侦察营副营长。

江勇西绕入伍以来,自觉践行革命精神,全身心投入到部队作战训练之中,不断提高带兵打仗本领,为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江勇西绕是沐浴着党的关怀成长起来的一名优秀少数民族青年军官。1991年,14岁的他被选送到湖北沙市第六中学西藏班就读。几年间,他从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深情厚爱,决心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回报党的关爱。1998年,江勇西绕考入昆明陆军学院,实现了从军报国的梦想。军校学习期间,他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军事成绩始终在全队名列第一。

到部队后,他抱着“平时即战时、赛场即战场”的理念,训练更加刻苦努力,多次圆满完成重大训练比武任务。2003年8月,经过层层严格挑选,他参加了“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比武并担任二队队长。凭着过硬的军事技能,江勇西绕带领全队,历时5天4夜,奔袭近300公里,完成抢滩登陆、渗透侦察等18个科目的比赛,夺得外军组第二名的成绩,受到国外同行高度赞誉。2003年12月,他因军事

素质过硬被抽调到77606部队后,主动担负起第一期特种作战集训任务。训练中,他利用参加国际侦察兵训练的经验,一面强化基础训练,一面创新训练方法,为部队战斗力生成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7月,江勇西绕率队参加成都军区爱军精武比武活动,他合理制定人员分配方案,带领队员仅用45秒就顺利通过雷区,一举获得“特种部队班(组)战术破袭行动”团体总分第一名。6年来,江勇西绕改进射击、战术、体能等训练方式20余项,先后摸索出10余种新的训练方法,创造50余项高原特种(侦察)兵训练纪录,走出了一条适合高原特种部队快速生成实战能力的科学训练路子。

江勇西绕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2006年被评选为第七届西藏自治区十大优秀青年,2008年荣获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和中国五四青年奖章标兵等称号,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