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丁水彬
丁水彬,女,38岁,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红专南路社区居民。
10年来,丁水彬含辛茹苦,悉心照料着高位
从小父母双亡的丁水彬,由姨妈抚养长大,卖过蔬菜、豆腐脑,学过裁缝,摆过摊,苦难的生活培养了她善良诚实的品德。1999年,丁水彬与王健宏相识相恋。当时,王健宏年近七旬的父亲高位截瘫卧床已36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婆婆多年照顾丈夫积劳成疾,也动过两次大手术。周围好多人劝丁水彬要慎重考虑。可她说:“这些事我不是没想过,但人都要老,有病谁都难免,自己年轻出点力又算得了什么。”不久,丁水彬就和王健宏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婚后,丁水彬白天出摊做裁缝,晚上回家之后,就帮助婆婆一块照料公公。因公公大小便失禁,经常尿湿裤子,有时还会拉到褥子上,天天都要洗两三大盆。为了让公公少受罪,她缝制了很多内外裤和褥子,随时给老人换洗。每天早晨起床,给公公的伤口烤电、换药、擦洗身子,每两三小时再帮助上一次厕所、翻一次身。遇上好天气,丁水彬经常推公公到室外晒太阳、看街景。
2002年,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年仅33岁的丈夫王健宏,因一次药物过敏导致双目失明。为了给丈夫治病,她跑遍西安所有大中医院求医问药,后来又带着丈夫到北京各大医院看,长途奔波劳累使她的身体疲惫不堪。在陪护丈夫期间,一次婆婆突然发病,她连夜把婆婆送到医院,守在病床旁两天两夜没合眼。等婆婆病情稳定后,她又连忙赶回家给公公清洗、翻身、做饭。几天下来,因过度劳累,她几次晕倒在地。
面对家里两个重残、一个重病的亲人,她开始了照顾三个病人的生活。为了尽可能节省开支,她自备了周林频谱仪、哈慈针、拔罐器、六合一治疗机、氧气袋等,学会了打针、换药、理疗、按摩,成了半个家庭医生。家人遇到一些小伤小病,不用请大夫,她自己就能处理。多年来,公公、婆婆和丈夫看病吃药耗费了十几万元,家中负债累累,丁水彬忍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尽管如此,她从未想过离开这个家,毅然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用无私的爱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撑起一片晴空。
丁水彬荣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被评为陕西省十佳儿媳、陕西省十大孝子。
502扎西白珍
扎西白珍,女,67岁,藏族,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交通局退休职工。
扎西白珍自丈夫重病卧床以来,十七年如一日精心照料丈夫的生活起居,用浓浓之爱书写了一段人间真情。
扎西白珍出身于拉萨市统战人士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父辈的影响,使她养成了勤劳善良、乐于助人、为人诚恳的品格。经人介绍,她与退伍复员进藏工作的耿明祥相识相恋,并最终结为连理。结婚后,两人相亲相爱、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成了邻里交口称赞的和谐幸福家庭。
1992年,不幸降临到这个家庭。丈夫因长期在西藏高原交通运输线工作,患上了高原性心脏病、阻塞性肺病、肝硬化等多种疾病卧倒在床,家里所有重担都落在了扎西白珍身上。面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丈夫,扎西白珍克服种种困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每天坚持为丈夫擦身、换衣,照料大小便等等。
由于丈夫长期生病,家里花销特别大,扎西白珍又没有工作,只能依靠丈夫的退休工资来维持日常生活开销和支付丈夫治病的费用,家里经济非常困难。她省吃俭用,几年舍不得买一件衣服,但是对丈夫治病却毫不吝惜。为了给丈夫治病,扎西白珍把自己的首饰全部变卖,并四处奔走借钱。丈夫患有严重的痛风,经常晚上疼得睡不着觉,扎西白珍听人说国外有一种药品治疗痛风效果好,她就想方设法托人买来给丈夫使用,有效地减轻了丈夫的痛苦。医生说丈夫需要补充营养,她就把娘家陪嫁的一对珊瑚卖掉,托人买来几十根虫草给丈夫滋补身体。丈夫消化吸收不好,她就把虫草磨成细粉熬粥给丈夫喝,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服用,丈夫的身体果然有了明显好转。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扎西白珍承受的身体和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可她从没一句怨言。她说:“作为妻子,自己和孩子是丈夫在西藏仅有的亲人,绝不会丢下他不管。”有人劝扎西白珍说:“耿师傅的病那么严重,用再高级的营养品也没什么大用,何必花那些冤枉钱呢?”扎西白珍说,只要能使他身体好一点,花多少钱也值得。虽然家里条件艰苦,但扎西白珍从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自治区总工会和丈夫单位领导逢年过节慰问时,每次问她有什么要求,她总是对家里的困难闭口不提。
2008年,扎西白珍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孝老爱亲模范。
503扎拉
扎拉,男,藏族,中共党员,48岁,西藏自治区当雄县格达乡羊易村党支部书记。
扎拉家境贫困,父亲早逝,母亲体弱多病。几十年来,他自强不息,孝敬父母,照顾家庭,挑起照顾全家的重担。同时,自上任羊易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视当地群众为亲人,带领全村人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在父母眼里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在妻子眼里他是一个体贴的丈夫;在儿女眼里他是一个慈祥的父亲;在乡亲们眼里他是一个热心的支书。他孝老爱亲的事迹在羊易村广为传颂。
扎拉从小就懂得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他担任羊易村党支部书记后,日夜操劳,仍然不忘侍奉慈母。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母亲,抽时间把行动不便的老人背出去晒晒太阳,陪她说说话。遇到天气变化的时候,问寒问暖,帮老人加减衣服。遇到有机会外出,他会问母亲需要什么,回家时给母亲带回需要的用品和好吃的东西。在母亲住院期间,他白天上班,晚上陪床照顾,好几天没睡一个囫囵觉。母亲对来看望的亲戚们说:“这么多年来,多亏了我的儿子,同时也拖累他了,有这么好的儿子,我有福啊!”每当这个时侯,扎拉总是憨笑着说:“这是儿子应该做到的本分事。”
在他长时间的言传身教下,年幼的儿子懂得了孝敬老人的道理。他经常告诫兄弟姐妹们,孝顺父母不仅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也是教育后代的重要方式。
大孝无类。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扎拉视人民为父母,视群众为亲人。为了让五保户老人住上新房,他亲自为五保户运送建材;风雪之夜,他把难产妇女及时送到医院,终于母子平安。2008年发生大地震,他“舍小家、顾大家”,组织力量抢救了被埋压的23名幸存牧民群众,而他82岁的老母亲和1岁半的小孙女却被残酷的震灾夺走了生命。他强忍悲痛,继续带领干部群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作之余,他常独自守在母亲遗像前,默默地流泪。扎拉一心为民,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深受牧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被人们亲切地誉为活雷锋。
扎拉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504王红霞
王红霞,女,54岁,中共党员,海南省临高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主任科员。
王红霞有一个背景特殊的家庭,40岁的时候跟丈夫结婚,家里有年迈的公公和丈夫与前妻所生的一对儿女。结婚不到3年,王红霞的丈夫就患上了脑瘤。
面对8万元的手术费,丈夫想放弃治疗,王红霞坚决不同意。她说:“救命要紧,无论如何都要治病,钱没了以后咱再慢慢攒。”于是,王红霞走上了艰难的借债之路,向亲戚朋友几百、几千元地借,终于筹够了手术费。手术后丈夫的性命保住了,但是也瘫痪了,生活不能自理。从此,家里的一切负担全都压在了王红霞孱弱的肩膀上。她除了在生活上不辞辛苦地照顾丈夫,还经常抽时间给丈夫讲故事、读报纸、猜谜语,细心地帮助丈夫控制病情。她到处奔波,走遍了临高的每个村庄,为丈夫寻偏方、找药材,只要听说有药能治丈夫的病,不管多贵她都要买回来。就这样,王红霞始终对丈夫不离不弃,直到丈夫去世。
丈夫去世后,有人对王红霞说:“两个孩子都和你没有血缘关系,放弃了吧。人生短暂,不要再苦自己了。”王红霞不仅没有丝毫动摇,反倒更加毅然决然地独自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她暗下决心:无论多苦、多累、多难,都要照顾好公公,不让两个孩子受到任何委屈和伤害,把他们抚养成人。
作为继母,王红霞把一对儿女视同己出。为了供孩子上学,王红霞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几年来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衣服,却从来没有短缺过孩子的学习费用或学习用品。她主动跟青春期的女儿交流,陪伴女儿上晚自修,经常向女儿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解情况,女儿把她当成最信赖的朋友。儿子高考的时候,她从并不宽裕的工资里挤出钱来为儿子买补品,煮鸡蛋、冲牛奶给儿子补充营养。儿子考上了大学,看到家里经济条件困难,想放弃学业打工赚钱帮家里还债。王红霞知道后,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现在社会需要高文化、高素质的人才,咱家是困难,但就算去贷款,我也要供你把大学念完!”王红霞用坚决的态度打消了儿子的念头,想办法给儿子凑齐了学费。
王红霞的公公在城里住不惯,自己一个人在农村老家。每个周末,王红霞都要回老家为公公买米买菜,砍柴挑水,洗衣做饭。有一次,公公脚上生了一个大疮,流着脓水,气味十分难闻。王红霞不怕脏、不怕臭,主动为公公挤出脓水,用盐水清洗,嚼烂又苦又涩的草药敷疮口,直到老人痊愈。公公感动地逢人便夸她是个孝顺的好媳妇。
2007年,王红霞被评为临高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505王松梅
王松梅,女,68岁,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王村村民。
50年来,王松梅精心侍奉公公以及3位未成家的叔公,无怨无悔。她说,“谁家都有老人,只要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乐乐呵呵的,就是最大的幸福。”
1958年,王松梅与王村青年张振奎喜结连理。从那时起,她就承担起照顾家人的重担。公公哮喘病很严重,二叔公、三叔公也都有哮喘病,40多岁的四叔公眼睛视力不济,无法劳动。因为体弱多病、家境贫穷,三位叔公一直没有结婚,和王松梅的公公生活在一起。面对这样一个贫病交加、人口众多的大家庭,王松梅从来没有叫过苦喊过累。白天她和丈夫一起下地劳动,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做饭、干家务。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她从来舍不得吃上一口,都让给老人孩子。为了让老人们生活舒适,每天晚上她都早早为老人们铺好被褥,把洗脚的热水端到老人炕前,还经常为老人洗脚、修剪指甲。公公发病时不能吃硬的东西,王松梅就特意给老人熬小米粥,一口口地喂给老人吃。1981年,公公去世后,王松梅继续照顾着三位叔公。
1998年,为了减轻王松梅家的压力,大寺镇妇联和王村党支部、村委会提出把三位老人接到镇敬老院养老,却被王松梅婉言谢绝了。
1999年,86岁高龄的二叔公卧床不起。王松梅既料理家务,又要照料病人,整天得不到休息。有人劝她为自己考虑考虑,她却说:“只要叔公能活着,干嘛我都愿意。”就这样,王松梅精心照料着二叔公,直到他平静离开人世。2001年,79岁的三叔公也安详离世。
如今,双目失明、83岁高龄的四叔公在王松梅的精心照料下,身体硬朗,生活开心。
在王松梅的潜移默化下,她的4个儿子和儿媳也加入到尊老、敬老的行列。每个周末,儿子、儿媳们都过来帮助料理家务。以前,老人换下来的衣服都是王松梅拿去洗,自从儿媳过了门,这些事就由儿媳承担下来。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两代人接力养老的故事在王村传为佳话。
1999年,王松梅家被评为天津市文明家庭,她本人被授予天津市敬老好儿女称号。2006年和2008年,王松梅分别荣获天津市文明市民和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
506王彦玲
王彦玲,女,42岁,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朝阳街道长胜社区居民。
王彦玲兄弟姐妹六人,她是家中的老大,只有父亲一人工作,母亲体弱多病,拮据的生活使王彦玲从小就懂得照顾家人。1984年11月,初中毕业的王彦玲到一个木材加工厂上班,几年后由于效益不好,只好四处打工,挣点钱帮助父母贴补家用。
1993年11月王彦玲和祁世军相识结婚,婚后和婆婆生活在一起,婆媳关系融洽。2000年10月,婆婆忽然跌倒在地,昏迷不醒,王彦玲和丈夫赶紧把婆婆送到医院抢救。通过CT检查,确诊为突发脑溢血。因为抢救及时,命是保住了,但却留下了半身麻痹、瘫痪的后遗症。为了照顾婆婆,王彦玲辞掉了在服装厂的工作。
2006年2月的一天,不幸再一次降临。丈夫祁世军从床上一头栽下来,不但手脚动不了,而且不能说话,她赶紧把丈夫送到医院抢救。经过医生诊断,祁世军患了和婆婆同样的病。医生为他做了开颅手术,由于颅内出血面积太大,治疗的
效果不佳,他的右半身仍然不能动。
丈夫昏迷不醒,婆婆也不能动。白天还好说,王彦玲给丈夫收拾好后让他躺在床上,把婆婆抱到客厅放在轮椅上,让她看电视。看得高兴时,婆婆还能笑一笑,就是婆婆这偶尔一笑,让王彦玲在苦难中感觉到了一丝欣慰。可是到了晚上就难了,为了能同时照顾两个病人,王彦玲想出一个办法,在家里大点的房间里支了个通铺。睡觉时,她让丈夫睡在左边,婆婆睡在右边,不时地看看丈夫、婆婆是否进入梦乡。两人都睡着了,她仍然睡不踏实,一会要看看丈夫尿了没有,一会又要看看婆婆的被子盖好了没有。一个晚上,王彦玲休息不到三四个小时。
2008年1月,婆婆带着对儿媳、对家庭的眷恋离开了人世。丈夫因母亲去世,受到打击,心情一直沉重,导致3月份又一次旧病复发,本来能够扶着墙独立行走了,现在坐都坐不稳。王彦玲家里经济状况十分困难,丈夫早在2001年因厂子效益不好下岗了。这几年,看病、租房、家里的日常开销主要靠城市低保救助、街道救助和亲人接济来维持。对于今后的生活,王彦玲很乐观,她坚强地说:“我会坚持下去,照顾好丈夫。”
507王素英
王素英,女,58岁,中共党员,安徽省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公司铜官山铜矿退休工人。
她未曾生育,却拥有4个儿女。她身为继母,让失去亲生母亲的孩子重新得到母爱。她用25年的奉献将4个儿女培养成才。
25年前,宋雨霖的前妻因病去世。当王素英第一次走进这个家时,除了三张床,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宋雨霖的大女儿12岁、大儿子9岁、小儿子5岁。由于刚刚从农村转到城里工作,宋雨霖每月仅有36元工资。而当时的王素英,作为铜陵有色第二冶炼厂的一名生产骨干,无论居住条件还是收入水平,都要比宋雨霖强许多。然而,都曾是下乡知青积极分子代表,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语言使王素英义无返顾地带着收养的女儿,走进了这个家。
一下子成了4个孩子的母亲,王素英从早到晚不停地劳碌。为了多做家务,王素英放弃了福利好但离家较远的第二冶炼厂,来到了就在家门口的铜官山铜矿。为了补贴家用,她经常加班加点。3年后,王素英明显地老了,孩子们回忆说,母亲走进我们家,开始了做不完的家务,烦不完的琐事,可她的心中却始终只有我们。已连续多年荣获铜官山铜矿年度十大标兵的她,床单还是补丁加补丁;上班所带的饭菜除了咸菜还是咸菜,但她却为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订牛奶;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她用丈夫给她买衣服的钱为孩子买来学习用的台灯;打着毛衣,看着孩子们读书、丈夫写作,就是她每晚的幸福时刻。王素英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孝敬宋家孩子的外婆,在老人去世前的20多年里,她每月按时给老人送去生活费,逢年过节,哪怕再忙,她都要到乡下看望老人家。
如今,王素英的儿女们都长大成才。大女儿在一家单位任财务科长;大儿子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小儿子研究生毕业后在外企任设计师;小女儿在国外一所知名大学留学,回国后在国内某知名大学硕博连读。2009年,王素英当选首届安徽省道德模范。
508王素贤
王素贤,女,61岁,中共党员,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四大社区居民。
王素贤是家中的长女。在她6岁那年,小妹妹出生了。就在妹妹周岁后,一场重感冒把活泼可爱的妹妹变成了一个智障儿。望着满脸愁容的妈妈,望着瘫痪在床的妹妹,王素贤稚气中透着坚定:“妈妈,妹妹会好起来的。我照顾她,她一定能站起来!”从此,王素贤用半个多世纪的奉献,演绎着血浓于水的姊妹深情。
每天放学回家。王素贤进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书包去哄妹妹。母亲有事外出,她就请假在家照料妹妹,洗脸梳头、喂水喂饭、接大小便,每一样活她都做得得心应手。
1966年,18岁的王素贤到辽阳市矿渣砖厂联合车间做操作工。这期间,她入了团,被评为厂先进个人、市建材局先进生产者。在女孩子当中,论长相,论工作能力,王素贤都数一数二。介绍对象的接踵而至,主动追求的也不在少数。但王素贤提出了一个条件――带着瘫痪又智障的妹妹嫁人。就是因为这个条件,王素贤终身未嫁。
王素贤在砖厂工作要三班倒,照料妹妹很不方便,而这时母亲的哮喘病也越来越严重。1974年,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经理办公室需要一名打字员,专门到砖厂选人。如果王素贤继续留在砖厂车间,很快就会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可她为了照顾妹妹,放弃了升迁的机会,主动申请调转。1984年、1988年,王素贤的父母相继辞世,兄弟姐妹几个决定每人轮流照顾妹妹一个月。考虑到兄妹们要么身体不好,要么生活困难,还有的在单位担任重要岗位,王素贤开始了独自照顾妹妹的生活,这一照顾又是20多年。
在王素贤眼里,妹妹是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天气好时,她抱着妹妹到窗前晒太阳,到楼下赏花看草。晚上关灯后,她打开收音机,让妹妹在音乐声中入睡。每个晚上,她都要给妹妹翻20多次身,妹妹从来没有生过褥疮。2003年1月,王素贤因高血压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医院,她请求把妹妹接来,她右手不好使,就用左手侍候妹妹,就这样带着妹妹在医院里过的年。出院后,有人劝她把妹妹送进福利院,她不同意。她说自己是一名老党员,不能给党和政府添负担,自己的亲妹子,自己能动一天就照顾一天。王素贤被授予辽宁省道德模范、辽宁省雷锋奖章等荣誉称号。
509王艳玲
王艳玲,女,48岁,吉林省吉林市工商个体户。
1997年丈夫与王艳玲离了婚,之后她独自抚养儿子和前夫已故表哥的一双儿女,其中表哥家的女儿是个残疾孩子,每天要靠流食维持生命,11年来王艳玲在这个女儿身上花了全部积蓄,做了十几次手术。现在女儿和正常人一样已结婚生子。由于母爱的真诚付出,前夫表哥的一双儿女早已改口叫她妈妈。
2003年,王艳玲的前夫患上了尿毒症,无奈之下他又找到了王艳玲,王艳玲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善待他。前夫每个月要做一到两次透析,2000多元的费用王艳玲一人承担。王艳玲还给他东奔西跑办理了低保,帮他开了一个老年活动站,为他交房租。前夫多次对朋友说,来世一定好好报答王艳玲!
下岗后的王艳玲卖过菜,送过纯净水,送过煤气罐,开过出租车,后来又开了个网吧和小饭店,每一分钱都是靠辛苦打拼得来。从1995年到现在,王艳玲已经领养和资助了8个孤儿,捐赠钱物已达到20多万元。她曾经资助过北华大学的贫困大学生赵强,赵强在获得奖学金后,也学着王艳玲资助了一个孤儿,被称为“爱心妈妈带出来的爱心哥哥”,6年来像赵强一样受到过她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仅在北华大学就有200多人。
王艳玲资助他人,自己也不时面临沉重压力。前夫治疗本身花费不少,接着她母亲患上了败血症,一个月下来住院费加输血就花去7万多元;上大学的儿子需要缴纳几年的学费。面临生活的重重压力,她低价把多年苦心经营的小饭店转让出去。后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对她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社会上不少好心人要捐钱捐物给她,她都婉言谢绝了。她坚信能靠自己的努力渡过难关,她说,每一次困难使她更加坚强。
2008年,王艳玲荣获吉林省道德模范称号。
510邓桂芳
邓桂芳,女,壮族,30岁,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那香卫生院护士长。
邓桂芳的丈夫是个孤儿,家里有三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患有前列腺肥大症的爷爷,一直插着尿管生活;常年卧病在床的伯爷爷,患有褥疮,生活不能自理;患高血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重病的姑奶奶,行动不便。婚前,丈夫就曾提醒邓桂芳,家里有3位高龄老人需要照顾,邓桂芳爽快地说:“老人就由我来照顾吧。”结婚当年,邓桂芳住在钦州市钦北区那香卫生院,3位老人住在老家,两地相隔将近100公里。邓桂芳开始只能利用休假或双休日,抽空去照料老人。后来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并且不影响工作,邓桂芳干脆把三位老人接到了那香卫生院与自己同吃同住。一家6口人挤在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邓桂芳让三位老人住大房间,自己和丈夫、孩子住在小房间。
每天,邓桂芳细心地为伯爷爷喂饭喂水、翻身擦洗、接大小便,为姑奶奶按摩、擦背、穿衣,为爷爷更换尿袋、消毒插管。老人肠胃不好的时候,会把房间里弄得又脏又臭,邓桂芳从不嫌弃,总是先帮老人擦洗干净身体,再把房间清洁干净。老人情绪不稳定时,邓桂芳总是耐着性子,不厌其烦地开导、迁就,想尽办法逗他们开心。由于担心老人不适应新环境,邓桂芳还几次放弃了调到条件更好的单位工作的机会。2007年,伯爷爷去世,邓桂芳按照当地农村习俗,为老人打理后事。2008年,邓桂芳的丈夫被调到距离那香卫生院14公里的小董镇工作,繁重的家务全部落在邓桂芳一个人的肩上。但即使是在经济拮据的时候,她也从来没有丝毫动摇过对老人的孝心和爱心。姑奶奶常对去看望她的人说:“全靠桂芳照顾啊,没有桂芳,我早就没有命了。”
在工作中,邓桂芳对病人也是悉心照料,赢得了领导、同事、病人及家属的交口称赞。熟悉她的人都说:邓桂芳工作上是一位出色的白衣天使,在家里是一位好媳妇,她从没有因家里的事情耽误工作,也从没有因工作忽略亲人。
邓桂芳一家荣获广西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邓桂芳荣获广西十大孝心人物奖,入选中国好人榜。
511田秀英
田秀英,女,43岁,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冯杭村村民。
田秀英的儿子蔡振国3岁时被大火烧伤,经过两个多月、先后7次大手术后,振国的生命保住了,但面部扭曲变形,双手重度致残,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田秀英不仅没有放弃对儿子的希望,反而更加关爱儿子。随着儿子长大懂事,她经常给儿子讲张海迪、朱彦夫的故事,鼓励儿子“你一定能行”。再苦再难,田秀英没在儿子面前掉过一滴眼泪。为了让四肢蜷缩着躺在床上的儿子尽早站起来,她用强力松紧带裹住儿子的四肢,让他练习走路;为了能让儿子正常上学,她把笔绑在儿子的两只手上,一笔一划地教他写字;为了培养儿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她从小锻炼儿子自己穿衣、吃饭、洗衣服。
在田秀英不为人所理解的“狠心”教育下,蔡振国变得坚强而乐观,终于重新站立起来,用两只残手写字、吃饭、穿衣,直至生活完全自理。8岁时,蔡振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进入小学,200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省重点高中,2005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轻工业学院。大学期间,蔡振国品学兼优,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山东省优秀党员等荣誉
称号。2009年蔡振国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1995年,田秀英的公公患上了脑血栓。田秀英每天陪伴在老人身边,为公公洗脸洗脚、定期修剪指甲,清洗公公换下来的尿布,直到2003年老人去世。
2006年,田秀英在家里开通了“蔡妈妈”热线,热心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而丧失生活信心的人提供无私援助。2006年3月,她将湖南一名被烧伤的女孩接到家中,并将济南中心医院为儿子蔡振国提供的免费整容机会让给女孩,使其克服心理障碍,开始了新的生活。2008年6月,田秀英把东营市一位因脸上伤疤而自卑辍学的17岁男孩领回家中,为男孩联系医院会诊、整容,进行心理治疗,使其重拾信心、重返校园。
田秀英获得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山东省十大优秀母亲、山东省十大孝老爱亲模范、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泰安市十大文明市民标兵等荣誉称号。
512白孟捌
白孟捌,女,45岁,哈尼族,中共党员,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架车村村委会妇女主任。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却很难,在自己已经很困难的情况下一辈子做好事更是难上加难。在村民们眼里,白孟捌做到了。
白孟捌的家庭负担很重。她的公公婆婆经常生病,3年前起就躺在床上,大小便不能自理,但她三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顾老人。她的丈夫因为摔伤导致三级肢体残疾,丧失了做粗重活的能力,她还要照顾伤残的丈夫,包揽家里所有的重活。
就是在这样沉重的生活负担下,她还常年坚持帮助别人。哪家有人生病,她会主动上门照顾;哪家生活困难,她会尽力帮助。不论什么事,只要是她能做到的,她一定会竭尽全力地去做。长时间下来,村民们都亲切地叫她“爱管闲事的”。
她多年来一直帮助本村非亲非故的李安保一家。李安保天生腿脚残疾,出生不久母亲去世。在李安保一岁半的时候,有一次半夜生病,昏迷不醒,白孟捌闻讯后背着孩子到离家1公里以外的乡卫生院急诊,因及时送到抢救,保住了孩子的性命。当时,医生以为她是孩子的母亲,因为当地习俗认为,人生病了首先是请老贝玛(祭司)背,背不好了才来医院。白孟捌为了救人,大胆果断做出选择,挽救了一条宝贵的生命。后得知实情,医生夸她是思想先进的农村妇女。
白孟捌同情李安保,可是她自家的境况并不比李安保家好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帮李安保家挑水、洗衣、缝补,还帮着插秧、栽地、背粪。有的村民说她坚持不了多久,可是她一帮就是六七年。直到现在,白孟捌还会时常去李安保家,帮着照顾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村民们对她很是敬重。
一个善良纯朴的农村妇女白孟捌,在自己遭遇生活磨难的同时,却还在无私地帮助别人,这确实是难能可贵。
白孟捌荣获云南省红河州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513任菲莉
任菲莉,女,46岁,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会计师。
任菲莉曾有一个温馨的家,并生下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不幸的是,1岁7个月时,两个女儿仍不会说话、不能站立和行走,经医院确诊为“痉挛型重度脑瘫”。这个无情的事实将这个家推入了痛苦的深渊。从此,任菲莉就带着一对女儿开始了艰辛又漫长的求医之路。3年多
过去了,她的丈夫见一次次的治疗效果甚微,绝望到了极点,最终提出了离婚。
丈夫的离去无疑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痛苦、难堪、失落,使任菲莉的精神几近崩溃。但面对两个女儿无辜的眼神,任菲莉意识到,她是母亲,必须做她们的守护神,勇敢地挑起抚养、治疗、教育她们的重担。
20年不离不弃,20年乐观向上。为了能让孩子开口说话,任菲莉每天让女儿看着自己的口型,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们艰难地发音,渐渐地女儿的发音清晰了,能说很多话了。为了让女儿能站起来,任菲莉独自带着孩子七上北京、两下广州求医问药,每天坚持为孩子做4个多小时的康复训练。1995年女儿在北京动手术,她7天7夜没睡觉,一直守护在女儿的身边,帮孩子翻身、接大小便,累了也只是趴在床边稍作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她的大女儿终于站了起来!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任菲莉鼓励女儿要勇敢地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还带着女儿参加网络比赛,让她们感受到残疾人也能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只要有空,她就教女儿学习。现在,她的大女儿不但能读书、写字、会简单的英语对话,还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做一些简单的网络维护工作,并有了自己的博客。
任菲莉不仅能坦然地面对家庭磨难,还积极地投身公益事业。为了帮助更多同病相怜的残疾人家庭,2001年3月,任菲莉自费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全方位为残疾人服务的网站――“菲莉雅爱心屋”。网站创办8年来,已为脑瘫患者及家庭提供免费康复咨询2万多人次,任菲莉也因此成了一些脑瘫患者家长的朋友、一群脑瘫孩子的阿姨。
任菲莉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514刘一祯
刘一祯,女,32岁,中共党员,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声乐队三级演员。
常怀孝心、常为孝行,是刘一祯的人生准则。1994年,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袭击了她的家乡,家里承包的几百棵橘子树全部被冻死。看到家中债台高筑、父母愁容满面,懂事的她用稚嫩的双肩挑起家庭重担。她白天在衡阳宾馆当服务员,晚上辗转于几个剧场唱歌挣钱,每月只留下必要的生活费,其余的都寄回家,用两年时间帮家里还清了全部债务。上大学后,刘一祯一直坚持半工半读,省下钱供弟弟妹妹上学。工作以来,她每次领到工资或演出酬劳,都要给父母寄回去一些。2005年,90岁高龄的奶奶不小心滑倒,摔成粉碎性骨折。她得知后立即请假赶到奶奶身边,每天端水换药、悉心照料,直至3个多月后老人康复。为了防止奶奶再次摔倒,她特意把家里几个房间的地面全部用木板铺平,亲朋好友和周围邻居都对她的孝行赞不绝口。
刘一祯在孝敬亲人的同时,还以满腔热情参加敬老爱老的公益活动。她在国内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北京松堂敬老院设立了“爱心小屋”,定期探望慰问这里的老人。有的老人因手术行动不便,她就为老人端茶喂饭,梳头发、剪指甲;有的老人癌症晚期非常痛苦,她就充满深情地为老人唱歌、讲笑话,给老人按摩减轻病痛;有的老人平时喜欢听戏曲,她就买来DVD机和戏曲影碟,手把手地教老人操作使用。许多老人说,刘一祯就像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贴心。
刘一祯始终把演出之路当成向孤寡老人播撒真情的爱心之路。她精心制作了全国主要城市敬老院的位置图,每次演出完都要跑一跑当地的敬老院。2005年,她在演出间隙,用半个多月时间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抗日老英雄,为他们送去爱心。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她积极响应中华慈善总会、中国老龄基金会的号召,捐款20万元,并不辞辛劳地进行了多场义演。入伍以来,她先后到全国70多家敬老院、福利院和干休所慰问演出,用自己的收入捐助慰问老人,累计已达100余万元。
刘一祯被授予中华孝亲敬老楷模、首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等荣誉称号。
515刘秀祥
刘秀祥,男,23岁,共青团员,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2008级学生(贵州省望谟县籍)。
刘秀祥的家乡是一个边远贫困山村。4岁时,作为一家顶梁柱的父亲因病去世,几年后,哥哥姐姐因承受不了窘迫困苦的生活而相继离家。12岁那年,本来身体欠佳的母亲又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7年来,他辗转望谟、安龙、兴义三个县市,一边照顾带病的母亲,一边打工求学,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走进了大学校园,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自强不息的青春之歌。
刘秀祥聪明好学,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小学四年级时,生活的重担一下全落在幼小的刘秀祥身上。没有时间种庄稼,他就把田地转租给别人,每年仅得500斤稻谷。没有钱,他就利用周末和假期上山挖药材背到县城去卖,赚了钱先买药给母亲,余下就买油盐。每天他早早起床,陪母亲吃饭后才去上学。放学后,他匆忙赶回家照顾母亲。刘秀祥就这样读完了小学,并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全县最好的中学。
由于经济原因,刘秀祥找到民办的乾坤武校,以摸底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该校免费入学的机会。为继续照顾母亲,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开始了带着生病的母亲四处打工求学的生涯。为了生活和学习,他利用课余时间在街边、在垃圾堆里拾废品卖。三年艰辛走来,老师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劝他报考中等师范,但他梦想的是读大学,所以依然选择了读高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龙一中。
为了攒够学费,开学前一个假期,刘秀祥随乡亲到一个电站打工,每天干的都是重活。由于多年艰苦生活造成的营养不良,他晕倒在脚手架上险些丧命,但他始终没有退缩。因为过于劳累,平时成绩很好的他在高考前一周病倒了。这次高考成绩并不理想,他决定再次参加高考。他连续几次找到某中学请求免费补习,校领导终于被他的事迹和真诚所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刘秀祥如愿参加高考,终于考取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想。
刘秀祥被评为2008感动临沂年度人物,入选中国好人榜。
516孙艳华
孙艳华,女,36岁,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哈达镇小寨子村村民。
一次相亲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1992年,孙艳华经人介绍认识了李洪才。李洪才聪明能干,人品好。相识不久,李洪才在抚顺一家矿上打工时被砸伤住进医院,孙艳华在父母的陪伴下到抚顺看望李洪才,并照顾了他几个月。李洪才在孙艳华的精心照料下,病情有了好转,他们的感情也日渐升温。在这种情况下,李洪才向孙艳华说出了心里话。原来他家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父亲是盲人、两位哥哥和一位弟弟均是智障,他不想拖累孙艳华,但是又不想放弃这段感情,所以他把决定权交给了孙艳华。经过反复思考,孙艳华选择了李洪才,也选择了他多难的家庭。
结婚得有新房,而李家的房子破得四处漏风。公公和3个儿子住东屋,把原来养猪的西屋腾出来做新房。一进屋,臭味自不必说,仅是地面的烂泥和猪粪就厚厚一层。孙艳华操起铁锹清理了一天,又挑来沙石铺垫平整,抹了新白灰墙。1993年3月,他们在这间“新房”里结了婚。
婚后,家里的农活和全家人的吃、喝、拉、撒,她样样得动手,每天天不亮起来做饭,早饭后照顾公公和伤病未愈的丈夫,然后领着大伯和小叔子一同下地干活,接着还得准备一家人的中饭和晚饭,孙艳华从无怨言。
李洪才因伤病留下后遗症,在家休息了近5年。随着女儿出生,家里的日子就更难了。特别是到春季,粮食常常上顿不接下顿,孙艳华只得到处借钱,先买粮食不让家人挨饿,再买种子和化肥种田,秋收后再卖粮还债。
最让孙艳华操心费神的是照顾老人和几个智障兄弟。每次吃饭时,孙艳华都要把碗筷放到他们的手上,然后再给他们夹菜;大哥智障程度重些,有时犯病还砸家里的东西。一年冬天,大哥出门走丢了,孙艳华翻山越岭,四处寻找,直到有人在山上发现把他送回来。但他的腿已经冻坏,在医院做了截肢,只能靠拐杖行走。打那以后,孙艳华对他们更是倍加呵护。
经过多年坚持,孙艳华的家庭生活终于获得了较大改善。经过她多年悉心照料,李洪才现在身体已逐渐好转,并学会开车,当上了司机。孙艳华也在农闲时到一家纺织厂打工。村里为老人和两个兄弟办了农村低保,全家人也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公公接受了免费的白内障手术,一只眼睛重见光明。全家人住进了县、乡、村筹钱为他们盖的3间平房。
15年的付出,孙艳华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2008年,她被评选为辽宁省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