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149-164)

2009-06-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149徐进仓

徐进仓,男,53岁,甘肃省庆城县南庄乡丰台村村民。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徐进仓就同4位农民伙伴一起,背着一批食品和药

品,前往四川地震灾区。他们冒着随时可能出现的山体滑坡塌方危险,几经辗转,于5月14日17时到达重灾区北川。他们是最早进入地震灾区的外省志愿者之一。

一到北川县城,徐进仓和他的4位伙伴迅速投入救灾工作。在北川中学的废墟四周,他们撬楼板、挖砖头,大声呼喊、细心搜寻幸存者。14日晚上到次日凌晨,他们从坍塌的楼板中救出2名学生。16日早上,他们又在废墟中救出了4名幸存者。当得知山区还有很多群众受困时,徐进仓他们迅速转入山区救人。在山区的48小时里,他们与其他志愿者解救出多名受伤、受困群众。18日,徐进仓组织大家返回北川县城,又立即参加了由共青团北川县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徐进仓不顾自己年过半百且连日忙碌,同青年志愿者们一起装卸物资、清理垃圾、张贴标语、搭建帐篷等。一连几天,他们磨穿了鞋底,磨破了手指,嘴唇上结了厚厚的血痂,头发和衣服因汗水、泥土板结在身上,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在灾区奋战了近20天,徐进仓和他的伙伴们已身无分文。为了筹措生活费用,徐进仓只身一人返回甘肃,贱卖了家里的12只羊,又向乡亲们借了些钱,迅速返回灾区,并辗转在灾区开展救援工作。直到6月26日,徐进仓才领着4位伙伴返回家乡。在灾区的日日夜夜,徐进仓带领他的4位农民兄弟先后辗转在北川、青川、安县等重灾区,同其他救援队伍一道救出6人,救助60多人。媒体广泛报道了他们的先进事迹,人们把他们称为“老大爷志愿队”。甘肃庆阳市委、市政府授予他们5人“抗震救灾爱心模范”称号。

2008年,徐进仓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

150徐茂

徐茂,男,22岁,共青团员,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学生。

徐茂常年坚持扶危济困,资助山区的贫困儿童,被人们称为“工商丛飞”,他用实际行动展现着当代大学生的崭新精神风貌与高尚思想情操。2007年高考,因父亲病逝,徐茂仅完成了3门考试,但他最终以508分的成绩被重庆工商大学录取。此时,家里欠下大笔医药费,已无力支持他的求学之路,于是徐茂开始了边打工边学习的大学生活。徐茂生活俭朴,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连续多年获得重庆工商大学“一等综合奖学金”和“学习优秀奖学金”,并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上了大学的徐茂想到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他还有更大的愿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把爱心撒播得更远。2008年,在江津区骆莱山小学参加义工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徐茂认识了三年级的孤儿宋春风。宋春风的境遇深深地触动了徐茂,他当即决定拿出近万元的奖学金和打工收入资助该校8名贫困儿童。他说:“其实,我的力量很小,我只是希望能让这些孩子多买些铅笔、多买些好书,穿得暖些、吃得饱些。”

接下来的日子里,帮助这些孩子成了徐茂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一直坚持写信鼓励孩子们,而且每个月都要去山区看望他们,并定期给那些从未吃过生日蛋糕的孩子过生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孩子们的每一个小愿望。他还领着他们到城里游玩,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后来,徐茂又资助了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10名贫困儿童。

今天,他所资助的孩子已达到了18名,资助金额也超过2万元。在徐茂的影响下,重庆工商大学有3名同学加入了“关爱行动”,他们纷纷捐出全部奖学金成立“爱心基金”,受资助学生增加到20名。徐茂说:“我们希望能把这些孩子资助到高中毕业,到他们能自立时我们就可以放心了。”

徐茂乐于助人的事迹在重庆高校广为流传。他获得了重庆市普通高校自强不息立志成才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151袁茵

 

袁茵,女,31岁,中共党员,广西柳州市汽车配件三厂销售科信息计划员。

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子,自谋职业成为优秀的信息计划员,业余出版多部励志作品,身体残疾却意志坚定,外表柔弱却内心火热,这就是袁茵――广西柳州市首部面向全国的个人公益性热线电话“袁茵热线”的创办者。

“袁茵热线”由袁茵本人担任主持人,利用每个工作日晚间两个小时及双休日开通热线电话,面向由于遇到挫折意志消沉而寻求帮助的年轻人,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温暖真诚的话语鼓励、帮助他们,义务帮助他们疏解心理、家庭、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困惑。现在,“袁茵热线”已经运行6年,累计接听电话4500多次,提供无偿服务4900多个小时,帮助4200多人解答问题、疏解困惑。6年多来,袁茵全身心付出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她挽救过企图自杀的女青年,引导过失足青年重燃希望之火、开始新的生活,帮助过家庭遭遇变故的小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对于身患疾病的求助者,袁茵查阅和整理各种相关疾病的资料,用书信的形式跟他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科学看待疾病,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医生治疗。对于残疾人朋友,袁茵用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鼓励他们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保持正确、健康的心态,她还收集与残疾人就业相关的政策信息,帮助残疾人朋友实现就业。

袁茵非常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她不仅仅满足于办好“袁茵热线”,还利用休息时间,发挥自己的知识和专长,长年坚持为中小学生辅导功课、传授学习方法,以青年志愿者身份参加“爱心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与学生们谈心交朋友。她多次参加电台的“残疾人之友”节目,讲述自己的奋斗历程,鼓励残疾人朋友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学习一技之长,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她把和青年朋友共同探讨的问题写成文章,在《柳州晚报》爱心档案专版开设的“袁茵热线手记”专栏上发表,用真情传播爱心。

袁茵先后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广西壮族自治区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152康金环

 

康金环,女,61岁,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勤得利农场第七管理区退休工人。

1968年,哈尔滨青年李文魁来到勤得利农场插队。由于受到强烈刺激,他精神失常了,生活不能自理。农场决定找人抚养照顾他,康金环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李文魁生活的任务。40多年来,康金环精心照顾李文魁的一日三餐、洗洗涮涮,悉心关爱这个与自己非亲非故的病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心之歌。

1985年,为了更好地照顾李文魁,康金环顶住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让他搬到自己家里吃住。对于精神病人,康金环虽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她本人和家人还是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她的儿媳因受到李文魁的惊吓而流产;她的丈夫因经常被李文魁拿着菜刀追赶而彻夜不能回家;康金环的母亲在山东老家,因为李文魁离不开她照料,她已经15年没回去看望了……但康金环和家人从来都没有嫌弃过李文魁,在他们心中早已把李文魁当成了家庭的一员。2003年,农场为李文魁建了一间砖瓦房,李文魁要求睡炕,康金环就不顾冬天酷冷严寒、雪大路滑,每天都按时去烧炕。有一次,她在去烧炕的途中摔倒了,把腿摔成了骨折,直到现在也没好利索。李文魁身材高,买不到合适的衣服,康金环就去买布料,自己动手给他做;李文魁的房子脏了,康金环就和丈夫去给他收拾、粉刷。无私奉献的真情,无怨无悔的照顾,唤醒了李文魁的心灵,他的病情好转很多。

康金环在照顾李文魁的同时,还把满腔热忱无私献给社会、献给需要帮助的人。在担任农场23队女工主任的30年间,她挨家挨户地上门发动妇女上山采集野菜,仅此一项,每户的年收入就增加3000元至5000元,帮助职工解决了生活困难。她还是连队的义务调解员,连队里的大事小情,邻里发生纠纷,她一到,肯定会处理得妥妥当当,人们尊敬她、信任她,亲切地称她为“康大姐”。虽然退休了,康金环经常说:“我身边还有很多人需要帮助、关爱,看到谁有困难,我就想帮他们……”

2006年,康金环被评选为十大感动龙江人物,入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被授予全国先进女职工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08年,荣获全国百名优秀母亲荣誉称号。

153黄一志

黄一志,男,44岁,重庆市忠县新立镇双柏村康乐院院长。

黄一志原是一名长途汽车司机。在当地,长途汽车司机是让人羡慕的工作,不但收入高,还经常出去“见世面”。他的妻子毛桂容是当地的乡村医生,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家人和和美美,日子过得平静而温馨。

一次偶然的遭遇改变了黄家人的生活。2007年的一天上午,村里一位79岁的空巢老人因病饿交加倒在了黄一志家门前,老人的境遇深深触动了黄一志。类似的事情一再发生,让热心人黄一志产生了创办康乐院的想法。为了筹钱,他卖掉了自己心爱的长途汽车,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再从银行贷款25万元。没有地,他拿出自家的酒厂进行改建;没有人手,他和妻子一起上阵。2007年3月,两口子办起了老年康乐院。

然而,老年康乐院的运行并不如夫妻俩想象得那么容易。一些老人因孤独生活了多年,脾气怪僻,照顾他们就像照顾小孩儿一样,很不容易。建院几天后,院里便来了位精神失常的老人。第一次给老人喂饭,勺子还没到老人嘴边,老人便拽过碗“啪”地摔到地上。毛桂容重新

端了一碗饭再喂,老人抬脚便踢,将她的无名指踢脱臼。黄一志默默地帮妻子处理好伤口,再把第三碗饭端到老人嘴边。在夫妻俩耐心地安抚下,老人终于张开了嘴。2008年,康乐院来了一位全身瘫痪、言语不清的老人。除了喂饭、擦洗、随时清理大小便,细心的黄一志还坚持每天给老人翻身拍背,两个月后,老人的脸色红润了,体重增加了。黄一志夫妻办康乐院的信心更足了。

夫妻俩的辛勤劳动和悉心照料赢得了邻里乡亲的信任,先后又有6位瘫痪老人住进了康乐院。为了让老人们住得舒适、安逸,黄一志修建了棋牌室、书报厅供老人们休闲娱乐。

“真情付出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当别人因为你的付出而幸福时,你的人生才会更快乐、更有意义。”这是黄一志的座右铭。特别让夫妻俩欣慰的是,因为一时热心而办起来的老年康乐院如今已接纳了20多位老人。他们摸索出的这种委托赡养模式已在当地逐渐推广开来,更多的空巢老人将因此而安度幸福的晚年。

154黄久生

 

黄久生,男,44岁,中共党员,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黄久生是河南省潢川县人,他心甘情愿地当潢川县双柳树镇680户鳏寡孤独老人们共同的儿子。逢年过节,老人们都会收到黄久生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甚至现金,1996年至今从未间断,为此黄久生已经花费了100多万元。

黄久生是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很小就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13岁时就曾在一个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为邻居大娘家的水缸挑满水,用来报答大娘给他们兄妹送来的一碗南瓜。黄久生的“涌泉”不仅回报恩人,而且回报社会。他18岁出门打工,靠多年勤劳富裕起来。家乡双柳树镇村民吕某的丈夫患了癌症,黄久生把治病钱送到她家里。他投资45万元在双柳树镇建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其余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

黄久生所带来的温暖不仅来自那些物品,更来自他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他默默地把衣被鞋帽等物品送到一些孤寡老人的家里,还亲自为老人试穿鞋袜。那些受到照顾的孤寡老人们,每每提起他的名字,都会感激得落泪。多年受黄久生资助的李鸿金老人临终前表示一定要见他一面。老人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闭眼了。”临走,黄久生又留下1500元寿木钱,在场的人无不潸然落泪。

黄久生算不上富翁,但面对遭遇困境的人,他总是慷慨解囊。他为3岁的白血病患者捐款2.7万元,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青年捐款2.3万元。

黄久生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建设。他捐款2万多元援建家乡小学,捐资13万元为镇里购置医疗设备抗击非典,捐款7万元建设“村村通”工程。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黄久生交纳了5万元特殊党费。抗震救灾中,他先后捐款12万元。

黄久生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敬老之星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155董明

董明,女,24岁,共青团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轮椅橄榄球队运动员。

董明把回报社会、奉献爱心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以残缺之

躯书写了美丽的青春篇章。她先后担任聋哑学校志愿老师、世界禁烟大使、抗震救灾心理干预志愿者、残奥会形象大使。

13年前,身为湖北省跳水队队员的董明,在一次比赛中不幸摔成高位截瘫。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在亲人朋友的照顾和鼓励下,她不但度过了生理危险期,恢复了一些自理能力,而且重新鼓起了生活的信心。她勇于向生理极限挑战,用只能动的双手坚持写作,积极投入轮椅橄榄球训练,2005年被选为北京第一批备战残奥会的轮椅橄榄球运动员,并参加了2007年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

董明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志愿到聋哑学校辅导残障学生,参加环保志愿行动,开展禁烟义务宣传,倡议遵守交通法规。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第二天,董明就摇着轮椅和同学们走上街头,四处募集捐款。尽管身体不能排汗,但她仍然冒着38摄氏度的高温,连续4天在烈日下奔波忙碌。当她得知灾区缺少O型血时,不顾自己血压偏低,献出了100毫升血。

当看到电视里播报灾区急需心理辅导志愿者的消息后,正在自修心理学的董明,说服父母跟自己一起,前往北川、什邡、都江堰等重灾区,在受灾群众中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

残奥会期间,董明作为形象大使,在“水立方”从事志愿服务,每天工作长达14小时。尽管非常劳累,但她始终做到微笑迎送、耐心讲解、热情引导。

董明服务社会的无私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2008年,她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称号,被评选为四川抗震救灾英雄模范。2009年,荣获第二十三届北京市五四奖章。

156蒋行远

 

蒋行远,男,59岁,中共党员,贵州省六盘水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从1999年至今,蒋行远一直坚持资助贵州西部贫困山区22个少数民族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成了他们念念不忘的“代理父亲”。

“伯伯,我们还想读书!”这是蒋行远刚刚接触到中国文联“朝霞工程”曾经资助过的22个少数民族孩子时,他们喊出的共同心声。蒋行远毅然作出决定,接过“朝霞工程”的接力棒,承担起帮助这22个孩子继续读书的重任,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用知识战胜贫困、改变命运。蒋行远和妻子的工资都不高,一时无法筹集到孩子们继续读书所需的全部资金。他不仅熬更守夜画画、投稿赚取稿费,还利用自己善写美术字的特长,在工作之余替别人出专刊、办板报。一次,蒋行远连续熬了两个通宵,完成了“南昆铁路通车仪式”8个8米高的大字,他把挣到的800元劳务费全部用在孩子们身上。由于蒋行远把大部分经济收入都花在了孩子们身上,他们一家至今仍住在不足5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这也成了这些孩子们的家。每到周末和寒暑假,蒋行远和妻子什么地方都不去,在家做饭做菜等着孩子们的到来。由于空间有限,周末他只好把孩子们分成两批叫到家里改善生活。

在当上了22个孩子的义务“父亲”后,蒋行远几乎把工作之外的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孩子们身上。经过不懈的努力,蒋行远终于说服大花苗族民间老艺人打破“传男不传女,无男就失传”的传统,把独一无二的“口吹、手脚并按箫孔”的大筒箫吹奏技艺传给了他资助的女孩杨兴娅、杨兴惠和王咏。在他的关心和爱护下,孩子们健康成长,成绩喜人。苗族女孩杨明珍在2004年“世界博物馆日”大会上被选为“长角苗形象大使”,她用苗、汉两种语言主持贵阳主会场和六枝特区梭嘎长角苗生态博物馆分会场的会议,深受世界各国代表称赞。他资助的苗族女孩竺金燕在“西部苗族芦笙王争霸赛”上获得“优秀芦笙手”最高奖,苗族女孩杨兴惠、张才珍在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荣获金奖。

2008年底,蒋行远被评为贵州省助人为乐模范。

157谢清洁

谢清洁,女,69岁,中共党员,河北省沧州市北环桥社区党总支副书记。

自参加工作至今,谢清洁一直以雷锋为榜样,默默无闻地做着关心他人的好事善事,曾作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谢清洁经常捐款资助他人。1966年邢台地震后,当时每月只有25元工资的谢清洁毫不犹豫地把50元钱和积攒很长时间的50斤全国粮票寄往灾区;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她寄去了100元钱和100斤粮票;2003年印尼发生海啸,她捐款1000元;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特大地震,她又捐款、交特殊党费近万元。多年来,谢清洁虽然并不富裕,但在老伴的理解支持下,共为灾区和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捐款近30万元。

谢清洁义务做好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从1982年开始,她自费买了套理发工具,坚持每个月到沧州市社会福利院为残疾智障儿童及孤寡老人理发。每逢“六一”、中秋、除夕等重要节日,她都要带着礼品去看望老人和孩子,同这些缺乏家庭温暖的“院民”建立了深厚感情。福利院有位精神不太正常的“院民”,脾气不好。谢清洁每次一到福利院就给他洗脸、理发、剪指甲、洗衣服,渐渐地,他一见到谢清洁性情就变得温顺。有一次正当谢清洁给他理发时,他突然抓住谢清洁的手大声哭喊着:“妈妈!妈妈!”从那以后,谢清洁一到福利院,他就高兴地喊:“妈妈来了!妈妈来了!”1990年退休后,为了发挥余热,谢清洁来到当时条件极差的沧州市北环桥街居委会当了“义工”。自此后,她的记事本上记满了本社区内残疾人、贫困户、军烈属、失足青年、育龄妇女和70岁以上老人的基本情况,谁家有什么困难她都一清二楚;自此后,她倾心尽力为社区居民办事,义务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并长期资助和帮扶多个困难家庭。这些事,谢清洁已坚持做了近20年,被居民们称为“活雷锋”。

谢清洁积极带领群众致富。她刚来社区时,北环桥街居委会只有几间旧房,外加2.3万元外债,许多工作难以开展。谢清洁带领大家苦干加实干,还清了所有外债,攒下了致富资本,安置了100多名残疾、下岗和失业人员就业,帮助许多贫困家庭解决了生活难题。

谢清洁先后获得河北省学雷锋标兵、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道德模范、全国优秀社区服务志愿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158韩长安

韩长安,男,43岁,山西潞宝集团董事长。

韩长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慈善事业,15年来捐物捐款累计超过亿元。

1994年,韩长安接受乡亲们的邀请,放弃优越的工作,回到家乡潞城市店上镇常庄村,与乡亲们一起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并办起了潞宝焦化厂。尽管当年企业利润微薄,但韩长安还是买上白面、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给80多户贫困户及老党员送去,并发放现金共5万元。随着公司效益的增长,他资助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逢年过节他都要给孤寡老人、残疾人等送慰问品和慰问金。他拿出80多万元资助村里架线修路、打机井、安装电话,解决了村民的交通、用电、吃水等问题;还投资100多万元为村里建起了当地一流的学校和幼儿园。2007年以来,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让全村500多户村民全部住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青砖蓝瓦四合院。

韩长安还热心捐助教育事业。2002年以来,他先后捐资5000多万元,在山西省大同、晋中、长治等地的贫困地区建起了100多所“长安希望小学”。此外,近些年来韩长安捐款资助潞城市40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上大学,向潞城市中小学生赠送书籍,资助贫困大学生,向全市教师赠送慰问品,向优秀教师捐赠现金等,共200多万元。

“政府给我一碗水,我还社会一桶油”,这是韩长安始终坚持的信条。在潞城市劳模表彰大会上,市政府奖励韩长安100万元,他当场象征性地留下1分钱,其余全部捐献给社会。非典期间,他向山西省人民医院、潞城市防治非典办公室等单位捐款,向郑州铁路局捐赠扶贫基金,向中国光彩事业“太行行”活动捐款。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韩长安先后向灾区捐款450万元。地震发生1个多月后,韩长安投资在长治市创建了一所“长安慈善学校”,接收映秀漩口中学1200余名师生到此过渡复学3至5年,这期间需累计投入资金超过亿元。这一义举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扬。

韩长安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先后当选为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59韩淑敏

 

韩淑敏,女,59岁,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鑫发商贸公司经理。

韩淑敏是一个扶着双拐走路的二级伤残人,靠辛苦打拼办起了企业,依托企业扶危济困,造福社会。韩淑敏倾力帮助残疾人。她出资开办了专门安置残疾人的长针艺术品刺绣厂,安排了近200名残疾人就业。采取以师带徒、滚动发展、发放原料、收购成品、集中外销、按劳计酬的经营方式,使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工作,工作生活两不误,逐步走上自食其力的自强之路。2005年,韩淑敏给乌海特殊学校的残疾儿童送去5000元钱和节日礼物。从2004年起,韩淑敏承担了赡养2位双目失明的邻居老人的义务,直到去年老人被亲属接走。

韩淑敏对社会困难群体充满爱心。先后资助了9名大学生和14名残疾孩子上学。仅2008年第一学年,她就为残疾家庭的大学生资助8万多元学费。乌海五中有一位学生的父亲去世,母亲没有工作,生活十分困难,韩淑敏知道后,每月接济他们300元。2002年,该学生在攀登山崖时不幸摔成重伤,母亲对生活绝望,想带着孩子一起自杀。韩淑敏得知消息后及时劝阻了他们,并把资助费增加至每月500元。乌海三中有个学生,父亲患精神病,母亲一走了之,生活困难,面临辍学。韩淑敏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经常送衣送食,帮助她顺利完成学业,考入中专。

2005年冬天,一位受骗的四川姑娘想回家却身无分文,身着单衣,在呼和浩特火车站的寒风中哭泣。韩淑敏为姑娘买了衣服和鞋袜、车票、食物,把她送上回家乡的火车。

韩淑敏十分热心社会救助工作。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她买来最好的棉花、布料,和企业员工、家人一起,连夜赶制了300床棉被,用最快的速度亲自送往灾区。还组织员工绣了“十指连心、心心相印”四幅美术品捐给赈灾晚会。

韩淑敏已经记不清花了多少钱,资助了多少人。她把艰苦创业的钱投向慈善事业,自己却省吃俭用,至今全家人仍住在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里。

韩淑敏先后被授予中国诚信企业家、中华杰出慈善人物、首届全国肢残创业之星、内蒙古自治区首届助人为乐模范等称号。

160熊宁

 

熊宁,女,1978年8月出生,2008年3月去世,生前系陕西省兵器工业管理局家属院居民。

熊宁热心公益事业,长期在儿童福利院做义工,先后4次前往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以无私的情怀播撒爱的种子,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了希望。

从2007年初起,熊宁坚持每周到儿童福利院做一天义工。每次去后,她都热情地给孩子们发糖果、讲故事、辅导功课、做饭洗澡,有时还带他们出去玩。一次,熊宁带一个孩子到饭店吃饭,孩子闹肚子拉得到处都是,熊宁不急不恼、耐心细致地给孩子清理擦洗。熊宁曾深情地说:“上天对孩子们太不公平了,我要用爱让这些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一次偶然的旅游,让熊宁和青藏高原、藏族同胞结下了不解之缘。她4次前往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为当地贫困儿童捐款捐物、筹资助学,前后共计1万多元。玉树州红旗小学11岁的藏族儿童昂文求达,父亲早年去世,和母亲一起艰难生活。熊宁每次到玉树都去看望他,送给他学习用品,给他辅导功课,帮他洗澡,做可口的汉族菜肴让他们母子品尝,最后还把昂文认作干儿子。熊宁去世后,昂文非常伤心,每次回到家打开熊宁送的台灯,汉族阿妈的身影就会浮现在眼前。他给熊宁丈夫写信说,要做像汉族阿妈一样有爱心的人。

2008年春节,熊宁得知玉树地区遭遇罕见雪灾的消息后,立即发动身边朋友捐款捐物,还到多家企业开展募捐。3月2日,她和丈夫及另外两位志愿者开着借来的车,满载救灾物品从西安出发了。经过两天的颠簸,来到平均海拔4000米的玉树州玉树县隆宝镇,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走访受灾村庄,发放衣物、冻疮药等急需物品。3月10日,熊宁和同伴搭便车前往西宁商谈助教事宜,行至玛多县时不幸遭遇车祸去世,年仅30岁。3月12日,藏族同胞们裹着厚厚的皮袄聚集在县医院门口为熊宁送行,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放在她的遗体上。3月16日,西安数万名群众自发赶到殡仪馆参加熊宁的葬礼,向他们心中的英雄告别。熊宁的事迹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热心网友纷纷留言,称她是“最美丽女孩”。

熊宁先后被追授为陕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青海省优秀青年志愿者、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入选中国好人榜。

161翟美卿

 

翟美卿,女,45岁,广东香江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金海马集团董事长。

翟美卿艰苦奋斗,经商办企业成就显著,她掌舵的香江集团经过20年的发展,成为拥有2万多名员工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总资产130亿元。20年来,她始终坚持“办好实业,回报社会”的企业宗旨,积极参与扶贫工程、光彩事业、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等活动,项目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香江集团在山东、安徽、江西、河南等省开发光彩市场,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解决了100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困难,提供了50000个就业岗位,拉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每年增加税源2亿多元。

翟美卿特别关心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关心贫困家庭孩子的上学,积极为“春蕾计划”、“希望工程”捐款,仅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款就达2000多万元。迄今为止,香江集团捐助了1万多名失学青少年,捐建学校近100所。

2003年非典期间,香江集团捐赠现金200万元救治非典病人。2004年,翟美卿向广东省“十项民心工程”捐款600万元,用于山区、贫困地区“百村万户安居工程”。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她向灾区捐款3490多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香江集团用于扶贫和公益事业的善款共计4亿元。

为了使自己和集团开展公益事业更系统、更规范、更有效,2004年香江集团注资5000万元,申请设立慈善基金。经民政部批准,成立了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这是国内第一家非公募基金会。翟美卿正式向社会宣布基金会“五个1000爱心计划”全面启动,即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建立1000个香江爱心图书室,资助1000个孤儿,帮助1000个贫困家庭,帮助和奖励1000个贫困学生,建立有1000人参加的义工队伍。

翟美卿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消除贫困(捐赠)奖、中华慈善奖、南粤慈善家、广东省道德模范等光荣称号,是广东省政协常委。

162裴春亮

 

裴春亮,男,39岁,中共党员,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委会主任。

裴春亮个人出资3000多万元,无偿为全村群众建设一个新村。他说:“我虽然富起来了,但是不能忘记生我养我的裴寨村,不能忘记对我恩重如山的裴寨人。”

裴春亮从修理电器起家,办过商店,开过饭店、照相馆,经过10多年的拼搏,成为集饭店经营、机械铸造、矿业开采于一体的农民企业家,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

2005年,裴寨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乡亲们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裴春亮身上。这时的裴春亮已在县城买了房子,很少回村居住。即使这样,裴春亮仍以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上任后,他不负众望,个人先后投资400余万元为村里建学校、装路灯、修道路、打水井。对于裴寨村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他出钱给予2000元至1万元的奖励。村里基础设施有了改善,可60%的村民还住在30多年前盖的土坯房里。2006年初,经过深思熟虑,裴春亮决定个人投资3000万元,无偿为全村村民建造新居。2008年底,一个包括敬老院、幼儿园、体育场、超市在内功能齐全、整洁美观的裴寨新村建成,全村135户群众喜迁新居。

为了“不让村民住着新房子,过着穷日子”,在建设新村的同时,裴春亮以多方引资、村民自愿入股的形式筹资4亿元,兴建了一座环保节能水泥厂。2008年5月,第一条日产4500吨的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第二条生产线正在建设中。水泥厂的投产,不但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而且每家每户还成了企业的股东,实现了多年的致富梦。今年春季,河南遭遇严重干旱,裴春亮个人投资700多万元,修建了8公里长的引水渠,彻底解决了本村及附近10多个村2500多亩小麦的灌溉问题。

裴春亮的事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07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向裴春亮同志学习活动。

2006年以来,裴春亮先后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2008年,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63德央

德央,女,43岁,藏族,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吉崩岗小学校长。

德央长期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勇于揭露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罪恶行径。在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她带领全校教职员工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全力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财产,积极救助受害群众。

2008年3月14日中午即将放学之际,拉萨市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吉崩岗小学处在骚乱范围之中,学校周围爆炸声、吼叫声、哭声、呼救声汇成一片,1700多名师生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上百名暴徒手持石块、棍棒,对学校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冲击。德央身先士卒,带领10多名男教师,用血肉之躯保护大门,和暴徒们形成对峙。暴徒们在多次冲击无果后,试图翻越围墙进入学校。德央立即组织几十名男女教师排成一道人墙,死死地守住围墙,高声怒斥暴徒,最终粉碎了暴徒们的罪恶图谋。事件稍微平息,德央立即组织各班班主任清点学生人数、登记学生接送情况,确保每个孩子在家长的护送下安全离校。下午6时,气焰嚣张的暴徒点燃了

学校大门西侧三层的居民楼。德央迅速组织起学校的教师、家属几十人冲进了火场灭火救人。在她的指挥引导下,居民们纷纷逃离了火海。随后,她又组织腾出几间办公室和教室,将逃出的居民一一安顿下来,为他们提供开水和食物。

接下来的两天两夜,德央带领老师们日夜坚守岗位,积极援助落难群众,共救助各族群众30多人、商户27家。17日学校复课后,为了让无家可归的群众有个相对安定的住所,德央安排腾出3间教师宿舍,送去大米、面粉、食用油等物品,并多次去看他们,嘘寒问暖,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安稳度过了那段艰难日子。

德央多次被拉萨市政府授予优秀党支部书记、先进共产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等称号,2003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十大优秀青年,2004年荣获全国星星火炬奖章,2005年荣获西藏自治区四十大庆突出贡献奖。

164滕大韶

滕大韶,男,壮族,37岁,中共党员,广西武鸣县太平镇上江希望小学安吉教学点教师。

安吉教学点位于深山中的水库岸边,到教学点上学的孩子都需要摆渡过江。由于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分配到安吉教学点的老师来一个走一个。1992年9月,在家长们的焦急和孩子们的渴望中,滕大韶来到教学点,做了唯一的代课教师。自此,他有了三重身份:老师、船夫和父母。

学校课堂上,滕大韶是老师。17年来,他执着从教,坚守深山育人之志。他始终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艰苦的条件下参加函授学习,刻苦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所教学生的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他背患有先天性关节炎的孩子上学,用不多的工资为家庭经济拮据的学生垫付学费……在他的努力下,教学点没有一个孩子因故辍学、失学。

孩子上学放学时,滕大韶是船夫。他十七年如一日,每天都要划着自家的小船,由近及远过4个渡口,接送孩子们上学放学。凌晨5点,滕大韶就起床做好家务,匆匆出门,6点准时撑船过江到各屯渡口接孩子们上学。放学时,他又一个一个地把孩子抱上船,划船过江送孩子们回家。滕大韶的爱心摆渡,既保证了孩子们按时上学读书,又减轻了家长们的负担,受到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学校生活中,滕大韶是无微不至关心照顾孩子们的父母。教学点的学生中午不回家,午饭大都是吃早上自带的饭菜。孩子们年龄小不会照顾自己,滕大韶就跟他们一起在学校吃饭,以便于照顾他们。他自己动手用砖头砌灶,利用周末上山打柴,自己搭建“小饭堂”。有学生没带上饭菜,滕大韶就多煮一些,带他们一起吃。学生生病了,他护送学生去看病抓药,给学生喂药。孩子衣服破了,他利用课间缝补。17年的岁月中,滕大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安吉教学点挥洒汗水、播撒爱心,用燃烧的青春为孩子们点燃梦想,照亮了山里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