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哲学史上,建构一个广大和谐的哲学体系是一代“诗哲”方东美孜孜以求的目标。他认为,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源自于《尚书》的“皇极”或“大中”这一人类永恒向往的意象和《周易》生生不息的生命动态过程。老子、庄子对于“反者,道之动”及其双?运行理论的阐释,为这个和谐有机体的维护和捍卫找到了新途径。佛教
一、“皇极”、“变则通”与儒家的广大和谐机体
方东美认为,儒家和谐思想起源于《尚书洪范》和《周易》,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尚书洪范》是中国古代的治国启示录,主要观点为“德治”。天子代天行教,以九大范畴建立人间和谐秩序,而关键在于“皇极”或“大中”,代表的是绝对正义的永恒理想和向往,一方面警告统治者,一方面让全民修德行善,祈向高雅的境界。然而,人类永恒的理想在面对变迁不已的现象时,还需要《周易》的变化哲学,既说明人类世界的形成过程,也能肯定变化不是无目的,而是充满生生不已的活力与希望。“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由此再与天地之道相通,进而参赞天地的化育,既不忽略人的核心地位,也能兼顾宇宙大化流行,为人的精神发展保留了无限提升的空间。孟子所谓的君子,是“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人的生命向着至善至美的更高价值目标发展,人格的尊严与人性的可贵也可获得确证。以上两处思想源头,说明了人类永恒的理想与变迁的世界如何双轨并立,如何由此安顿人生,求得长治久安,一静一动,共同指向生命与宇宙这一广大的和谐机体。
二、“有无”双?运行与道家的和谐精神流贯
自幼“酷嗜庄子”的方东美对道家可谓青睐有加。他说,“一旦进入道家,便觉气象大不相同,如历神奇梦幻之境”。老子的本体道,是宇宙万物的真正源头,以道体、道用、道相、道征等不同的角度展露八面玲珑的特性,道的本体、作用、现象、悟道的圣人所显示的验证等,都可将“玄之又玄”的奥秘,运用在人间,化解所有因为偏差知见所造成的烦恼与痛苦,实现和谐。向上求贷,向“太空人”的境界提升,是为“无”的“无之以为用”的“上?向”运行。
道家的另一代表庄子以“后设哲学”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精神,以大的心胸大的气魄,把握寓言、厄言、重言背后的真理,发现其统合性整体真理。庄子肯定了老子的“空虚以不毁万物为实”,即接受万物的现实情况,但又能在空虚中不受万物的干扰,由此保持精神与道的冥合,进而达到逍遥无为的最高境界。“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方先生赞许庄子的这种思想,即就万物作为个体来说,应肯定其价值。人的自我展现,需要超脱一切有形与无形的束缚,无所求则无所待;在任何处境中,都可自由自发地随顺而提升心灵,达到与道为友而同游的娱乐境界。要“坐飞机”,“放风筝”,在“寥天一”的高处由“无”的境界俯视人间,便活力充沛,体现“有”的“有之以为利”,最终使“上?向”与“下?向”相结合,“有无”双?运行,实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和谐。
三、“潜能与实现”的双重角度与西方哲学的统会
只要是人类理性所开发的知识,都会具有抽象和具体的双重性。科学的进步是由冲突中挣扎出来的,而哲学也并非循环不已的私见。方先生认为,真确的知识皆有实践性,科学如此,哲学亦然。人类对于自身处境有认识的愿望,并在历练之后有感情的蕴发。对于科学与情感相联系而产生的概念、系统的说明,即是哲学的起因。西方哲学源于希腊,对于宇宙万物的起源以经验所及的水、气、火等物来解释,所谓“物格化的宇宙观”,与神格、人格不同,侧重于物资而忽视人的精神。由此引起两种反动:一是人本主义,即辩士学派标举的“人是万事万物的权衡”,然而“个人”的感觉尺度难以把握;一是苏格拉底的“目的的唯神论”,世上各种物象在价值“神”的保障下有一个合理的结构、至善的归宿。柏拉图提出理念为现象界的起源和归宿,是人们至善至美的统会。近欧自然科学成就巨大,提高了生活的情趣,人们可以“战天役物”。这些思想或陷入机械论的纲网中,或陷入上层与下层世界的分离,或陷入本体论转到认识论之后的心灵与外界的分离,呈现二元对撅,但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以“潜能与实现”的双重角度来解脱上下层世界的联系,怀特海主张万物相互摄受,将天、地、人统会起来,实现和谐心灵和谐世界和谐人类等的努力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方东美赞同尼采的精神力量在和谐统会中的作用,“快把你们的精神,你们的事业贯注于人间世!――努力做个健者!努力做个创造者!”
四、“高贵人”符号系统对道德建设的启示
儒家的君子指的是,“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可以“参赞天地的化育”,展现神性,亦即与神明合作来改善人间。方先生认为,“要做人,就是要成就他的神性”,达到不可思议的神明境界或玄之又玄的奥秘。任何名称,包括基督教的神,佛教的佛,伊斯兰的真主,道家的真人,儒家的君子或圣人,都只是代表象征作用的符号,靠人的精神领域的境界提升才可以把握。方先生将人生的历程分为九个层次,依次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规则下的“自然人”,奠定文明根基的创造性的“活动人”,寄生命于意义的“理性人”,摆脱功利的“艺术人”,注重人格尊严的“道德人”,超越痛苦的“宗教人”,精神高洁的“高贵人”,灵气生动的神性和不可思议的神明境界。在不同的层次中,以“高贵人”为代表的符号系统要求我们要向上提升,超越物欲的困扰、凡象的纷呈、痛苦的折磨和精神的偏狭。在道德品质上,要加持修炼,完成“上?向”之后,再“下?向”,回到人间现实,关心贫弱疾苦,然后以榜样的作用带动别人,共同提升人间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展现和谐生命机体的蓬勃活力。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的启示有:(一)社会是和谐的整体系统,其生命活力靠每个成员的共同呵护和建设;(二)个体超越具体的精神“高贵”符号需要认真体悟、了解和修持;(三)他人的生存与己处于平等一体的地位,要求以和谐为原则来尊重、施爱。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