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环境保护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非盈利性公共组织及公民个人的财力有限,所以环境保护的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到政府肩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要由政府来做,事实上,在保护环境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公众参与环保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关键在于能否科学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公众参与环保机制。
纵观我国
多年来的理论研究和环保实践,媒体报道和学者研究多限于宣传环保理念、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鼓励群众自觉参与和引介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涉及对公众参与环保的参与过程、参与路径、参与效果分析评价方面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王凤博士的新著《公众参与环保行为机理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对公众参与环保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行动成因、影响因素、行为差异,以及公众参与环保的切入点选择、运作机制、工作重点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是国内经济学界研究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重点分析和评述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为的理论框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内在机理,同时就中国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时间跨度比较、中国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性别敏感性研究等前沿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代际公平理论、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环境权理论等已为研究和解决环保领域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者依据陕西省公众环保实证数据的检验结果发现,制约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以及环境知识和受教育程度不足,因而建议构建“三位一体”的环保参与模式,即由政府主导推进环境建设、企业和民间环保组织积极参与,进而带动更广泛群众的参与热情;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将环境知识列入必选考试内容,开展多层面、多渠道的大众环保教育;明确政府、企业、普通公众在环境评价过程中和环境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引入环境诉讼或建立独立的环境仲裁机构,对环境纠纷进行仲裁;建立制度和政策效果的考评办法和细则,使公众在环保问题上的过程参与、决策参与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