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笑的奥秘

2009-06-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演讲人:於贤德演讲地点:宁波市图书馆报告厅

於贤德1950年11月出生,浙江宁波人,教授、哲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美学研究所副所长、汕头大学文学院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同时担任广东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及浙江大学人文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城市美学和审美文化学的研究,出版《景观美》、《中国桥梁》、《城市美学》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一谈“笑”。大家可能会问,谁都会笑,有什么必要进行探讨呢?确实,我们每一个人对笑都很熟悉,但是我们为什么发笑?笑对于我们的心理有什么样的作用?对于我们的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我们经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联合国把每年的5月8日定为“世界微笑日”,说明全世界各国人民都需要笑声。笑在我们生活当中传递着亲情和友谊,表达着我们对生活的满足,我们为生活的幸福美好而欢笑。这就是说,笑,是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要素。当然还有另外一种笑,那是针对世上可笑之人和可笑之事而发的,这种笑带有一种批判的意味。总之,各种各样的笑声对我们从生理到心理,从生活现象到文化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世界上各种语言都用很多生动的词汇来描述笑,在我国的文学作品里,也有许多描写笑的经典段落,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算《红楼梦》了。《红楼梦》第40回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众人狂笑的场面。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王熙凤和贾母的几个丫鬟捉弄她。在菜肴上来还没有开吃时,刘姥姥就突然站起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一下子惹得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红楼梦》写得实在生动,不同人有不同笑法:史湘云比较憨厚本分,她撑不住了,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这是因为她的肺不好,用现代医学来分析,她得的是肺结核病,所以一笑就岔气了,扶着桌子“哎呦哎呦”直叫;贾宝玉笑得滚到贾母的怀里,因为他是最受老祖宗宠爱的宝贝;贾母笑得搂着宝玉;王夫人用手指着凤姐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笑得撑不住了,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杯子泼到迎春身上;惜春年纪最小,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干脆离了座位,拉着她的奶母叫揉揉肠子。下面的佣人无不笑得弯腰屈背,还有人躲出去蹲着笑,也有的忍着笑,上来替她们姐妹换衣裳的。这段场景描写可以说把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笑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

我们每天都会笑,都听到笑,笑伴随着我们的生命历程,我想这里面各种各样的笑,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奥秘。

笑是兴奋的表现和心理的松弛

笑是什么?根据情绪生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研究,笑是我们对外来刺激的特定反应。我们感受到外在事物,接触到周围的人,看到奇怪的现象――譬如大家都好好地在走路,突然有人摔了一跤,我们就有可能会发笑。各种各样的事情跟我们心理上原本期待的东西发生错位,这种错位使我们的机体释放出一种特定的化学物质,使大脑、中枢神经形成强烈的兴奋,就产生了笑,所以说笑是兴奋的表现。从生理学上讲,横膈膜产生非常剧烈的移动,这个移动引起我们整个胸腔的变动,空气就通过声带发出来而成为笑声,特别是大笑的时候,这样一种剧烈的身体动作是十分明显的,也因此很有影响他人的感染力。

从心理上讲,所有的笑都是心理的松弛。根据研究,婴儿出生4天左右就会发笑。专家根据很多现象去研究婴儿为什么发笑,结果发现:婴儿吃饱了喝足了,觉得很舒坦,就会露出笑容,出现笑的表情;有的时候亮色的物体在眼前出现,婴儿感到兴奋也会露出笑容;听到好听的音乐婴儿也会发笑;还有就是看到父母的面孔,感觉这是生命的源泉和保护者,一种无意识的安全感让他放心,因此也会发出笑声;还有搔痒,大人的抛掷与摇晃,或者是新奇的但不至于吓人的游戏,以及轻轻的爱抚都会让婴儿发笑。这是个体最原初的笑。

英国心理学家J・C・格利高里对笑做过这样的描述,他认为笑之中的“快感的迸发”产生于松弛的情境中,笑标志着一种多余的努力突然放松,标志着一系列反复的呼吸迸发或身体的颤动。在这些情境中,所唤起的努力猛然间被放弃。当一个努力突然间松弛下来时,身体就会来回震动,伴有呼吸中的喘息,颤动的笑声。这就是说,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或者期待一件事情发生,但突然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个心理当中的努力突然松弛下来,身体就会来回振动,伴有呼吸中的颤动,就会发出笑声。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也说笑跟心理的突然放松有关。他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有个英国人请人吃饭,席间有印度人参加。当这个英国人把啤酒打开,啤酒泡泡一下子冒了出来,印度人觉得很奇怪。他问道,啤酒这东西会冒出这么多气泡我倒不奇怪,奇怪的是你们用什么方法把这么多的泡泡装进瓶子里去的?在座的英国人个个都大笑起来。因为他们原本以为这位印度人要问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之类的问题,没想到却听到了一个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十分有趣的问题。康德举这个例子,说明英国人原来的心理期待突然消释了,他们随即爆发出一阵狂笑。

中国有一个笑话,说有一个县官,他的官是花钱买来的,文化很低,升堂时看到一个犯人叫“金止未”,他不认识,就喊“全上来”,堂下的犯人全部都上来了。他又看到有一个犯人叫“郁卞圭”,又大喊一声“都下去”,所有犯人又都全部退了下去。这样愚蠢的县官去升堂,接连不断的错别字弄得哄堂大笑。原来严肃的情境,认真的场合,被这几个别字全部化为乌有,犯人上上下下乱成一团闹出大笑话。这些都是松弛的具体表现。

“哈哈镜”方式的漫画是效果最显著的笑的处方

喜剧性的笑源于丑在作怪

从内容上说,笑可以分为一般的笑和喜剧性的笑。这里先简单说说一般的笑。

一般的笑,最常见的就是生理刺激引发的笑,比如挠痒痒,抓胳肢窝,都是纯粹的生理刺激引发的笑。其次是人际交往中正面互动的表现,这是有社会内容的笑,大家带着笑脸打个招呼,点点头,这种笑是有社会内容的。我们知道,人是社会的动物,刚才讲到的“世界微笑日”,就是希望人们在微笑当中相互沟通,这就具有了很重要的社会意义,我给大家微笑,大家给我微笑,在良性互动当中,让整个世界充满幸福和欢乐。第三点是对事物的满意,产生了肯定性的情感。人的情感有喜怒哀乐,“喜”和“乐”都是肯定性情感,“怒”和“哀”则是否定情感。一般的肯定性情感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有好处。我们多感受生活当中满意的东西,少纠缠那些不满意、不舒适、气人的事情,这样我们的笑声就会多一些。

下面我再说说喜剧性的笑。这种笑是从生理、社会的层面进一步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喜剧性的笑,首先是由喜剧的情景所引发的。喜剧情景就是我们生活当中某些人和事让我们觉得不寻常,这在我们价值评判的尺度上来说就是一种可笑性。我们已经不再把它当作一本正经的事情,而是作为某种错位,某种怪异的事情来看待,这样的总体背景就是喜剧情景。喜剧情景所引发的笑声跟纯粹生理性的笑和日常生活当中表达满意的笑相比较,它的内涵就更深刻。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已经上升到文化层次的笑,起核心作用的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当我们用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尺度去衡量世上的人和事时,就会觉得有些人的作为跟我们文化心理结构中预设的参照系不相符合,这样它就会成为可笑之人和可笑之事,这样的笑就是喜剧的笑。价值观是我们每一个人待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我们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秤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喜剧情景的产生往往跟个人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人生价值等密切相关,我们认为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就可能会去抵制和否定它。但是如果这个对象本身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已经不再对我们构成现实的危害,这个时候我们只要用笑声就能表达对它的批判和鞭挞。可见,这种笑的内容更加深刻。

喜剧性的笑还具有意蕴更丰富的特点。喜剧的笑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喜剧性比较薄弱的笑叫做风趣,分量稍重一点的就是诙谐,更进一步就是幽默,继续上升就到了滑稽,最严重的就是讽刺。喜剧的笑不但有分量上的轻重不同,还有范围上的大小之别,笑声里面表达着对可笑事物不同的感情态度。当人们在讥笑、嘲笑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表达对笑的对象不屑,可是像鲁迅的讽刺作品那样,它们让人笑得透彻、笑得深刻,这样的笑就显得沉重了。就是说,喜剧性的笑内涵更深刻,意蕴更丰富,分量有轻重。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指出,喜剧产生于可笑性。一件事情有点反常,让我们感觉没有多少价值,就会让我们感到可笑。亚里士多德认为,可笑性源于没有严重伤害的丑陋或者乖讹。这种可笑的对象首先是丑陋的、不美的,而所谓乖讹,也就是错位,是指某件事情跟特定的条件、特定的场合格格不入,显得荒唐、乖谬。其次,这个丑陋的事情已不再具有很大的力量,真善美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例如,在“文革”中“四人帮”横行的时候,丑恶势力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的伤害,那个时候我们是不可能笑的。后来粉碎了“四人帮”,就有许许多多的漫画出来了,因为“四人帮”那样的恶势力已经不能再伤害我们了,我们把他们的丑恶表演拿出来展示,尖锐地讽刺他们的荒谬,强烈地鞭挞他们的罪孽。

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关喜剧本质的论述,同样讲得很明白、很透彻。他说,“丑是滑稽的根源和本质”。车尔尼雪夫斯基讲的滑稽其实就是一般人说的喜剧,他指出所有好笑的事情都有丑在里面作怪,并且只有丑自炫为美的时候才会变成喜剧。反过来,如果丑陋的事物表现得很低调,很有自知之明,我们也是不会笑它的。但已经丑了却还要去夸张,还要去炫耀,还在自我出洋相,我们就会觉得好笑。我认为,这个观点讲得非常简单明了。因此,喜剧性就是丑陋事物自不量力还在夸张、炫耀、出洋相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荒谬。

那么,这种喜剧性的笑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形:

第一种叫期待的突然消失。我们本来在等一个很重要、很严肃的事情,突然间没有了,大家就会笑起来。我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宁波一个中学教书,有一次整个年级外出拉练,八个班级的学生都在乡下一个中学的礼堂里排好了队,那天轮到我值日,因为年轻就快步跑上讲台,脚下一滑从舞台的阶梯旁摔下来了,引起全体学生哄堂大笑。因为他们本来是期待老师讲话的,我却突然摔了一跤,他们原本期待的东西一下子消失了,心理上一放松就发出了笑声。

第二种叫情势的逆向发展,事物发展的方向突然变换。有一个相声,甲说你的文化程度有多少我一眼就看得出来,另一个说怎么看?甲说我看你的钢笔,带一支钢笔,就是小学水平;那我带两支呢?就是中学水平,中学作业多,一支钢笔的墨水不够用。我带三支呢?那是大学水平。乙还想把事情往上推,说如果我带四支钢笔呢?甲说那就只能是修钢笔的了。这就是突然逆转,大家想看的,期待的东西突然往相反的方向发展了,笑声就起来了。

第三种叫矛盾的骤然下降。本来事物的矛盾发展已经到了很紧张的程度,突然间却消解了,大家就化成轻松的一笑,这也是一种喜剧情景。马季和唐杰忠有一个相声叫《友谊颂》,讲的是我们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帮非洲人民修坦赞铁路。有一天正好在原始森林里勘测,突然森林中跑出一头野牛来。这时非洲朋友要和野牛搏斗,中国工人却说,“你别管,有我呢?”中国工人找到一个有利地形,拿起猎枪“啪啪啪”就是三枪。“你把它打死了”,“没有,我是吓唬吓唬它,野牛是非洲人民的宝贵资源,我们不能随便伤害它,只要把它赶走就行了。”本来这野牛要吃人,拿起猎枪和野牛搏斗是紧张的事,然而被他们这么一讲,紧张的矛盾冲突就一下子化为乌有。这些就是喜剧情景,有喜剧情景才会有笑声。

笑的量度。自下而上注明:冷笑、礼貌微笑、微笑、无声的笑、笑、大笑、狂笑、笑得要死

笑的轻松与沉重

喜剧的本质就是以丑的自我炫耀为特征引发笑,这里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个是批判性,就是面对可笑的事情我们进行讽刺、取笑。这实际上就是对丑的事物进行揭露和鞭挞。另一个是它的有趣性、机智性。内在的道理、趣味通过怪诞、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形式特征所显示出来的不合常理的颠倒、错位,就必然成为人们笑的对象。这就像翘翘板一样,一头是讽刺与批判性,另一头是趣味与荒诞,而翘翘板的两头由于重量的不同所形成的各种态势,就造成了不同的笑。

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剧照

先说轻松的笑。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戏文里面有一段很精彩的《十八相送》。戏里的梁山伯就是轻松的笑的对象。在这出戏里,梁山伯一个劲儿地把祝英台当贤弟,人家千方百计地在暗示他:我是女的,我要和你恋爱,我想跟你成亲。可粱山伯的思维却总是跳不出“贤弟”的框框。正是梁山伯这种思维方式的错位,造成了他行为的有趣和可笑。可是在某种意义上讲,这反而在赞美他,说明他这个人很实诚本分。这样我们会笑,笑梁山伯过于厚道,有点木讷,这样的笑声当然是比较轻松的,还有一点歌颂的味道。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批歌颂性喜剧,像《今天我休息》、《乔老爷上轿》、《五朵金花》等。《今天我休息》就是表扬为人民做好事的民警,电影情节的矛盾冲突是他为了帮助别人总是错过与恋爱对象的约会,这时我们就会笑他。但是这种笑是对他的充分肯定。这一类喜剧就是轻喜剧。

这里我想重点分析一下幽默与滑稽的区别。幽默是内在的理性,道理上的机趣,滑稽一般偏重于形式的怪诞、可笑。我们看一些滑稽的例子:

清朝有个陈皋?,写了一本《半庵笑政》,里面有“笑资”一节,他认为这样一些事物最可笑:乡下人穿着新衣进城拜年可笑――因为乡下人不熟悉城里的生活方式,加上穿着新衣服,举手投足都会感到拘束、不自在,这个时候就很可笑;人喝醉了胡言乱语很可笑;外省人“学官话”很可笑――俗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官话”;和尚发怒可笑――因为和尚本来是慈悲为怀的,这种矛盾和反差会令人发笑;口吃的人相互对骂可笑――口吃的人吵架越是着急越说不出话来,那个紧张的情形让人觉得好笑。陈皋谟举的这些例子可以说都属于滑稽的范畴,这样一类笑只是事物外在形式的怪诞,没有什么内在的东西。

幽默的笑是建立在机智的理解之上的,往往显得比较含蓄,比较深沉。我举两个例子: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中国有代表性的幽默小说,其中讲到一批人从上海到湖南去教书,其中有个叫李梅亭的,途中看到一个寡妇。他很想跟人家搭讪,但却受到冷遇。当他看到这个寡妇跟她的仆人合住一个房间时,就义愤填膺,在背后咕叨了好一阵子,说是男女有别,尊卑有分,主仆怎么可以住在一起呢?这里可笑的是李梅亭这样一个有知识的读书人,既要装正人君子,又很想跟这个寡妇拉拉扯扯,没想到遭到人家拒绝,他就生气了,所以义愤填膺。小说让李梅亭自我暴露,他那想“吊膀子”没有得逞的假道学的嘴脸就充分暴露出来。如果我们理解小

说这样一些内在意蕴的话,很有可能会发出会心的笑。

《围城》中还有一个幽默的例子:“高松年自己在欧洲一个小国留过学,知道往往自以为‘讲学’,听众却以为他在‘学讲’。为什么说是‘学讲’呢?就是讲不来外国话,借此学学。”这里的“讲学”和“学讲”,就是通过字面的颠倒来表现高松年学问的肤浅与大学校长这一重要职务之间的矛盾,也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上的怪现象而发笑。

丰子恺绘阿Q像

下面我再谈谈沉重的笑。

为什么笑也会沉重呢?鲁迅讲“喜剧的严重性质就是讽刺”,讽刺就是用笑来战斗,这样的笑就不再是轻松愉悦的了,而是匕首、投枪,要把最致命的东西在笑声当中揭露,在笑声当中把丑的事情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样的笑声不但不轻松,而且很沉重。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真善美跟假恶丑的斗争不是那种你死我活的生死较量,而是通过对恶势力的冷嘲热讽就能让它们原形毕露,最终达到战胜它的目的。

在社会生活当中我们会面对很多不合理的,荒唐的,怪诞的事情,如果这些社会现象没有机会对我们造成很大压力,或者不会对我们造成很大伤害,在总体的力量对比上已经被正面的力量所压倒,这个时候我们的笑声就是对它进行斗争的最好方式。这也是讽刺作品,特别是讽刺性喜剧在世界喜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像古希腊著名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他写了很多讽刺戏剧,跟三大悲剧诗人齐名;法国的莫理哀,他写的《伪君子》、《悭吝人》,在我们中国流传很广;俄罗斯的果戈理,他的作品《钦差大臣》是最典型的例子。在这部喜剧里,有一个骗子冒充钦差大臣,弄得小城里面的各种头面人物都围着他团团转――这个给他金钱,那个要把女儿嫁给他,拍马逢迎,阿谀奉承。正当大家晕头转向的时候,突然有人来通报,真正的钦差大臣到了城门口!那些想在钦差大人面前表现自己,捞取好处的官员和阔佬们夸张的表现,利欲熏心的丑态,就是丑的自我炫耀,当然也是自取灭亡。

鲁迅的《阿Q正传》在表现阿Q的“精神胜利法”时,用的就是讽刺的手法。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去揭露国民精神的弱点,深刻地描绘了“精神胜利法”的荒唐和无用。阿Q被人家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阿Q知道自己的自轻自贱是世上第一,开始也有一点苦恼和自责,但念头一转,觉得“第一”不是很风光吗?状元也不就是“第一”吗?于是又很洋洋得意了。这样的表现当然让我们哈哈大笑,这种笑声就是讽刺的笑声。到最后阿Q帮小偷望风,是偷窃集团中最低一层的,破案后他被抓去了,审讯结束时要他画押,但那个圆圈却画歪了,他心里很遗憾,这种情形应该说也很好笑,但我们已经笑不出来了。前面的笑声是讽刺,因为阿Q在一个劲儿地出洋相,但是到了生命的尽头的拙劣表现,所有善良的人都没有办法再笑了,而只能可怜他的愚昧、无知,死到临头还有这种毫无意义的虚荣心在作怪。当然,人们同情他,哀怜他,这跟前面讽刺的笑就完全不一样了。

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笑的内涵与心理功能

我觉得,笑的作用可以通过笑的内涵与心理功能来实现。

笑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我肯定的优越感。我们去笑的时候,自己是站在丑的对立面的,是站在真善美的高度去笑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笑有一个居高临下的态势――我比你优越,有资格笑你。我的审美观、价值观、文化批判能力,都在这里显示出超越对象的高度――我能够看出你之所以可笑,所以我比你高明、比你美好。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喜剧对象来说我们对它进行鞭挞,加以批判;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是对于真善美的体验、靠拢与同化。

第二,明辨是非的理智感。笑本来是感性的,但是从喜剧的笑来说,笑又是有内涵的,有理智感在起作用――发笑者站在真善美一边,与假恶丑划清了界限,这样喜剧的笑就有一种理智感。理智感从心理学上讲是人的高级情感,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是一般的情感,高级情感有美感、理智感,道德感,这是人自我完善人格、人性力量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在文化熏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第三,扬善惩恶的道德感。笑是武器,是战斗,是对丑恶事物的坚决斗争。笑的内涵是扬善惩恶。笑声代表美好、真善美的方面,通过对假恶丑的揭露、鞭挞去实现它的社会功能,这就是喜剧的道德价值。

第四,包容万方的旷达感。笑的过程当中我们很洒脱,用轻松、愉悦的感觉去对付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跟我们来抗争的丑陋现象,所以我们的心胸比较开阔、心态非常乐观,在精神视野上具有特定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于是就有一种旷达的感觉。

笑的心理功能有:

首先是宣泄功能,在笑的过程当中把我们心里那些不好的东西宣泄出来,笑是一种排遣。宣泄功能的概念最早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面提出来的,他主要是讨论悲剧的宣泄功能。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有很多否定性情感,如恐惧、愤怒、哀愁,郁闷等,如果这类感情在我们心里郁积得太多,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疾病,使精神不健康,身体也会生病。那么怎么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呢?这就需要我们去看看悲剧,悲剧中令人哀伤的情节使我们流泪,眼泪在流出来的过程中,否定性情感就会排泄出来了。现代医学证明,眼泪是有毒素的。我们说男人有泪不轻弹,但是男性的平均寿命通常比女性短。可见,经常流眼泪是有好处的。我们这里讲笑也会排遣否定性的情感,笑也是一种宣泄。所以,人的否定性情感有时候需要通过笑来进行散发,这就是笑的宣泄功能。

其次是领悟功能。在笑声当中我们对真、善、美是一种感悟。审美过程往往是直觉性的,因此,多看看喜剧,或领略风趣、诙谐、幽默、滑稽的无穷奥妙,或看看讽刺喜剧直面人生的辛辣和深刻,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靠近真、善、美。

再次是批判功能。笑不仅仅是发挥着它的社会批判功能,还通过对假恶丑的揭露和鞭挞,起到驱除心灵当中那些阴暗面的作用。我们在笑世上可笑之人和可笑之事的时候,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批评或者说自我批判的功能,对于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自我修养会起到一种独特的作用。

最后一个是娱乐功能。喜剧以笑为基本特征,而笑声使人快活,让人在享受快感的过程中促进身心健康。喜剧的娱乐功能又是实现领悟功能和批判功能的途径。比如像马三立的单口相声,讲着讲着,最后却来一句话“逗你玩呢”,当然让人哈哈大笑,在这样的笑声中,谁能不感到快乐呢?正是这样一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的“快感”,使喜剧能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社会对人生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笑面雕像

对当前喜剧的一些反思

我个人认为,当前在喜剧审美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追求外在表现形式的怪诞、荒谬过多,而对于作品的内在价值、形式的有理有趣的追求反而不够,形式乖谬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具有社会意义和批判内涵的却相对较少。总体上说,在喜剧的表现类型上呈现轻喜剧盛行,有深刻的批判力度的讽刺喜剧很难寻觅的局面。包括相声、小品、戏剧、小说、漫画等各种文艺形式,大多轻松有余,深度不足,内的价值不够。在轻喜剧当中,滑稽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无厘头的东西占据了喜剧舞台,而有较为深刻内涵需要人们花点心思去理解的,能够给人以会心一笑的幽默作品却不多。

在审美的表现上,媚俗之风猖獗,庸俗、浅薄取代了机趣和韵味。譬如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本来是讽刺的,你没有病,他花言巧语、连哄带骗地把那付拐杖硬是卖给你。这里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用审美化手法对丑恶事物进行揭露与批判,倒有一种丑在自我宣传、自行标榜的味道,喜剧的批判功能在浅薄的搞笑中消解了。而今年春晚演出的《不差钱》更是引起了很大争议,过去写荒诞川剧的著名剧作家魏名伦说,《不差钱》差的是道德。这个节目评上“春晚”一等奖,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的黄梅戏演员韩再芬批评说,《不差钱》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文化内涵。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的肖鹰教授写了一篇评论文章,他说《不差钱》已经不是媚俗是而是鄙俗了。赵本山的小品创作来源于东北的黑土地,那里有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所形成的喜剧审美观,它符合一些人的审美追求,但它不能作为主流甚至是唯一的喜剧形式占据中国的舞台。魏明伦说《不差钱》差的是道德,可以说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特征,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一喜剧小品的要害就在于没有用笑声对丑的事情进行深入的批判。它给人的笑不是批判,对于丑的事物不是让它在出洋相的过程中加以揭露与否定,而是一种得意洋洋的展览,忸怩作态的卖弄,没有对丑陋的东西进行审美化的处理。什么叫审美化?审美化就是要用美的尺度对社会现象进行衡量与判断,在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基础上,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表露出作者肯定、赞美或者否定、批判的立场。现在有些喜剧只知道逗人发笑,却不管逗人发笑的手段是已经陷入庸俗、鄙俗的地步,有的甚至用欣赏的态度去展示假恶丑的事物,喜剧审美的价值追求就完全被颠覆了。

赵本山本人很有表演的天分,但他不像卓别林那样在喜剧创作当中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敢于对社会的黑暗进行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卓别林在《摩登时代》电影中表现在流水线上劳动了一整天的工人,无数次枯燥无味的动作,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搞得机械化了,下班后看到女工裤子上的钮扣他也要拿扳手去拧,于是观众大笑起来。那么,我们笑什么呢?我们笑流水线把工人牢牢固定在工作岗位上,人的大脑被轰毁了,思维呆滞了。对这样的社会现象就必须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这就是喜剧的力量,就是喜剧的笑声中所体现出来的沉重分量,也是卓别林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公认的喜剧大师的奥秘所在。

我们要重视喜剧审美的生态平衡,在喜剧笑的几个类型中,讽刺和幽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讽刺和幽默这两种笑声,因为具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蕴,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喜剧的艺术魅力,对于矫正社会不良现象,以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当然,人有获得身心愉悦的权利,轻松的笑、单纯地娱乐是很需要的,文艺作品不能都搞得很沉重。但是一味地轻却是生命不能承受的,整个社会在审美趣味上如果一味地轻,那就会无法承担崇高的历史使命。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足够的分量,人们一天到晚都处在飘飘然的失重状态中,我们的社会就会出问题。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要想把国家的软实力搞上去,如果到处充斥着轻飘飘的情调,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享受、要娱乐、要轻松,但是不能忘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能忘记精神的力量、和批判的分量,这就是喜剧审美文化生态平衡的基本内涵。

关于喜剧审美还有一个地域生态平衡问题。我国在喜剧审美文化上具有十分丰富的艺术资源,并非只有这一种或那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及历史积淀。不同地域的喜剧形式在今天都应该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和更广泛地交流,各种不同喜剧形式创造的笑声能够给我们以多方面的美感享受,让全国人民能够充分领略不同地域特色的喜剧审美文化。用东北话、唐山话表现的喜剧小品当然有存在的价值,但不能人为地让它涵盖其他一切喜剧形式,全国各地还有许许多多美好的喜剧种类,像上海的独角戏、滑稽戏、四川的谐剧、广东的方言相声,以及各种带有较大喜剧意味的戏曲艺术,如川剧、豫剧等剧种的喜剧剧目,都值得文化管理部门、艺术家和传媒机构化大力气加以发扬光大。这样,我们的喜剧艺术就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表现伟大的时代,针砭那些阻碍社会前进的丑恶现象,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喜剧审美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也能更加充分地展示各地喜剧艺术的独特风采和伟大成就。

喜剧艺术在审美生态上的平衡发展,能给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多样、更深刻的喜剧的笑声,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喜剧艺术对于人格的提升,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在中国当前文化建设当中,偏向于外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大轰大嗡夸张表现的大型文化活动,如华丽的晚会,奢华的节庆,隆重的祭祀,以及无孔不入的比赛评奖,占据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但那些能够沁人心脾、滋润心灵的细腻的、优雅的、有深度的文化活动却不怎么兴盛。所以我认为,喜剧创作既要让大家笑口常开,又要使大家笑得有滋有味。祝大家能够更多地享受喜剧笑的美感,在笑声当中活得更有意义,在笑声当中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谢谢大家!

法国文豪雨果所绘《热情的中国人》 

(演讲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现场问答

问:在奥运期间,礼仪小姐要接受笑的训练,是不是人们要通过训练才会笑呢?

於贤德:刚才讲到婴儿出生4天就会笑,可见笑是人的本能的表现。但是要笑得有内涵,起到互相沟通的作用,也是不容易的。有一部老电影叫《满意不满意》,影片中“得月楼”饭店有个服务员叫小杨,饭店提倡微笑服务,他因为很不情愿做服务工作,对于微笑服务的要求没有发自内心的响应。顾客来了他笑起来是皮笑肉不笑,比哭还难看,结果把顾客吓跑了。当然这是喜剧的夸张。但是从根本上小杨对顾客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所以笑起来完全是被动的、做作的,当然就起不到促进沟通、加强和谐的目的了。我们现在培训礼仪小姐、空姐,要求她们笑得甜蜜,笑得美好,例如要露出8颗牙齿,表情要很美,这是技巧上的培训,但关键在于笑的时候要有美好的心灵,要有真情实意。如果你在笑的时候,没有发自内心的爱,那样的笑肯定不会动人。奥运会颁奖仪式上的礼仪小姐,如果没有对奥运会、对运动员的热爱,那肯定是笑得不美的。没有发自内心的微笑,人家也能感觉出来,看出你是假笑,看出是皮笑肉不笑。所以关键在于笑的内容,内容是起主要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只有发自内心的微笑才能笑得灿烂,才能笑得甜蜜、美好。

问:美国演员卓别林塑造美国大工业时代的小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看他的电影会泪中带笑,我们如何看待卓别林的电影和他给我们带来的这种感受?

於贤德:卓别林是世界公认的喜剧大师,他的喜剧表演有很高的形体技巧和表演功力。在形体表演当中,他创造了一种普通的工人、城市流浪者这样的小人物,通过他们的行动让观众发出笑声,从而领略他批判的力量。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积累时期对工人的剥削压迫,造成的社会的极不公平。譬如刚才我讲了“摩登时代”,“摩登”什么?人被作为劳动的机器,生产流水线和机器的力量使人的心理无法承受,人的心灵被机器“轰毁”了,所以下班以后看到圆的东西还要拿起扳手去拧――因为他在生产流水线上8个小时下来的手已经机械化了,麻木了。这就是卓别林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在欧洲一些大国对希特勒采取绥靖政策时,卓别林却毫不妥协,他的电影《大独裁者》把希特勒想独裁世界的野心揭露出来,让丑陋的事物在自我暴露当中走向毁灭。他以这样一种价值尺度去从事喜剧创作,所以他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能够在世界喜剧史上占据特殊的地位,我认为这是问题的核心。

问:您认为该怎样培养一个人的幽默,让自己在会心一笑当中好好生活?

於贤德:要懂得幽默,首先,要培养理趣,要充实自己的知识,真正的幽默在于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在于用别开生面的角度去发现其中的奥妙,然后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加以表达,这样才有可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欣赏幽默需要领悟,领悟就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崇高的人文精神。

第二,要懂得幽默需要真正的地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热爱我们的社会,热爱我们的时代。如果一个人对什么都很冷漠,就像古人说的“哀莫大于心死”,像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什么都看不惯,这个也挑剔,那个也讽刺,最后自己变成孤家寡人,这样你就不可能幽默。所以幽默需要有一个爱心,一个宽松而豁达的心态。

第三,要懂得幽默确实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幽默最大的核心是对语言的创造与领会。语言的创新是幽默的核心,在语言的运用中通过隐喻、夸张、象征等种种手法,使它产生新的意义,揭示新的内涵,创造新的妙处,这样的话我们就有可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幽默能力。我认为知识面的扩大,心态的优化,技能的提高,是培养幽默的基本要素。

2009年第12期 总第72
双周四出版

主持人:计亚男殷燕召
电话:67078803、8541
传真:67078118
电子邮件:010yananji@gmail.com
 
10yyz@sina.com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