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深化院团改革 振兴演艺产业

2009-06-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文化部副部长 欧阳坚 我有话说

舞台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一直是人民群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一种直观的、面对面的艺术交流形式,舞台艺术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与影视等艺术形式相比,在欣赏过程中,舞台艺术能给人们带来更直接、更真实、更亲切的感受和体验。可以说,舞台艺术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在林

林总总、异彩纷呈的艺术门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目前我国的舞台艺术和演艺产业与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如何繁荣舞台艺术、怎样发展演艺产业,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历史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推进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舞台艺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演艺产业不断壮大,为文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一进程中,民营院团以其独特的体制优势和市场敏锐性,在面向市场、服务大众方面异军突起,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不少国有院团却举步维艰、陷入困境。民营院团的快速发展,在演艺市场上已对国有院团形成了一种倒逼的态势,抢占了市场份额,挤压了国有院团的生存空间,使国有院团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阵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引领舞台艺术发展的能力。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国有院团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在党中央做出的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中,国有院团的改革一直是十分重要的领域。

从已实施了六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实践来看,国有院团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与文化领域其他行业相比,改革的进度偏慢,成效也不够明显。对此,中央领导同志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高度重视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工作,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不断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确保整个文化体制改革顺利、协调地推进。

当前,要深化国有院团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也就是要从根本上搞清楚、弄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国有院团改革。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事例来加以比较和说明。

事例一:从历史上看,我国的国粹――京剧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并不是靠政府的供给和纳税人的投入,而是通过闯市场,靠自身的拼搏来求生存、谋发展。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在融汇汉剧、昆曲、徽剧等传统剧种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创作出一大批经久不衰、风格迥异的传世佳作,涌现出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周信芳等一批艺术大师。可以说,正是在市场竞争中才成就了京剧当年的繁荣与辉煌。

事例二: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民营院团依靠自身努力,借助市场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创作出许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既叫好又叫座的舞台精品,还有不少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弘扬了优秀的中华文化。比如《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功夫传奇》、《丽水金沙》等剧目都是连续演出数千场,累计收益达几亿元;刘老根大舞台艺术团去年一年收入就达9660万元。目前已有不少民营演艺企业,总资产已达几亿元甚至十几亿元,成为演艺市场的新兴力量,发挥着国有院团应该发挥、但难以发挥的作用。而大多数事业体制的国有院团却是市场在萎缩,影响在下降,人员在流失。民营院团之所以能够在逆境中崛起,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事例三:从国际上看,大多数国家都没有政府包办的文艺院团。而且,凡是发展较好的院团,大都是社会化、民营化的演出团体,主要靠基金会或企业的投资和演出收入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这些院团都会本能地自觉按照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喜好来创作与演出。比如,由爱尔兰舞蹈团创作的《大河之舞》、美国百老汇的《歌剧魅影》和《悲惨世界》、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创作的节目等等,都是长演不衰、一票难求,有的连续演出几十年,总收入达到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其中太阳马戏团有一年收入就超过10亿美元。又如日本宝?歌剧团的演出,多年来保持着很高的上座率,经常可达到110%。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剧目都曾在许多国家巡演,在取得丰厚经济回报的同时,也有效传播了本国的文化,具体展现了国家的软实力。

通过以上事例可以发现,舞台艺术要繁荣、演艺产业要发展,一个主要的途径就是要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把一切能够进入市场的国有院团,逐步有序地变为演艺企业,这样才能为演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应该说,我们的事业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有它的合理性,也确实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舞台艺术精品。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国有事业体制的院团基本上还停留在类似于各级政府部门文工团的阶段,与老百姓的期盼、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个别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发展方向上的一些偏差。就像有人说的,我们的事业院团运行的基本模式是“财政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获奖是根本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这种状况已严重阻碍了舞台艺术的繁荣和演艺产业的发展,必须通过改革,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我想这就是中央做出深化国有院团体制改革重大决策的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

二、解放思想,提高对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关键问题的认识

要增强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首先要提高三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所有的文艺院团都应该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艺术价值都是通过市场来展现的,艺术家的劳动回报大都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人民群众的艺术喜好也往往是通过市场来体现的。如果不面向市场,就不能充分实现艺术的价值,也就不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对艺术的需求。离开了市场,就会背离了群众,割断了艺术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社会效益的实现。大量的事例反复证明,在坚持正确导向、遵循国家法律的前提下,一台剧目的演出,往往只有取得了经济效益才有可能产生社会效益,如果没有经济效益,一般也很难有社会效益。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背离了人民大众,艺术就失去了根基和源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也反复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三贴近”。在新形势下做到“三贴近”,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贴近市场,贴近市场才能贴近群众,贴近群众也就贴近了实际、贴近了生活。而在现实当中,我们有些院团贴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群众,而是领导和专家;创作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服务人民、服务基层,而主要是为了获奖和评职称。因此,在创作上就很容易投领导和专家所好,跟着评奖的“指挥棒”转,从而忽略了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一根本目的。要改变此种状况,就要使舞台艺术的创作生产与市场对接,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舞台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第二,必须把转企改制作为院团改革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体制是带有战略性、根本性、长远性的制度设计和安排,而机制是受制于体制的。如果体制出了问题,只在机制上做文章、打转转,不在体制改革上下功夫,治标不治本,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现在,影响我们发展的最主要问题是体制障碍,它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国有院团长期游离于市场之外,抑制了国有院团的生机与活力,束缚了广大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不是市场主体,国有院团就难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有效配置资源。从眼前看,事业体制似乎让单位有一定的保障,让职工有一定的安全感,但从长远看,却是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因此,只有突破事业体制这个外壳,才能使国有院团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放开被束缚的手脚,从而实现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让更多有条件的院团转企改制,决不是政府“卸包袱、推责任”,也不是财政“养得起、养不起”的问题,而是让这些院团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进入市场获得更多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行政掌控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才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以往的崇尚“事业”、惧怕“企业”的误区中走出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观念,即认为事业的院团就是好的、就是重要的,转为企业的就是差的或一般的。其实,院团的好坏、优劣,不是由单位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看它创作出多少艺术精品、培养出多少艺术人才、产生出多大的社会影响。因此,一定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国有院团转企改制的主要目的和深刻涵义。

第三,对转企院团的扶持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少。政策上适当向转企院团倾斜,这是由国有院团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是老人多、包袱重,不少院团离退人员比现职人员还要多;二是不少艺术行当的演艺人员艺术生命周期短,三四十岁就面临着转岗和再安排;三是欠账多、底子薄,相当多的国有院团财政投入少、演出装备落后、缺乏固定的演出场所,参与市场竞争的物质条件差;四是国有院团长期在事业体制下运行,缺乏市场运营的经验和人才,要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自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五是转为企业的院团,仍然承担着许多公益性的演出,也需要财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扶持;六是要调动院团转企改制的积极性,就必须贯彻中央“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的要求,向率先改革的院团配置更多的优质资源。因此,对转企的国有院团,各地应该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保障、给予更加倾斜的财政支持。

三、积极探索,进一步推动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向纵深拓展

国有院团改革一定要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实行一团一策。大致可以采取“转企一批、保留一批、归并一批、撤销一批”的做法,也就是:凡是有条件进入市场的国有院团,均要有序、分批转制为企业;对还有待培育市场需求的高雅艺术和优秀传统剧种,可以少量有选择地保留事业体制;同城不同层级的同类院团,可以进行归并整合;对既没有观众、也不具有传承价值的剧种,可以注销院团,人员重新安置。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当前院团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分期分批地推动具备进入市场条件的院团实现转企改制。杂技、曲艺、歌舞、话剧、一般戏剧等国有院团要率先加快转企改制的步伐。除新疆、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要确保在今年内至少推动一家国有院团完成转企改制,从2010年开始,在面上推开。改革试点先行并基础较好的地区,应该力度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些。暂不转企的院团也要把经营部分剥离出来,组建项目公司和经营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为下一步转企改制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在转企改制的过程中,要把结构调整、资源整合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在同一个地方,相同的演艺资源要进行优化重组,同时鼓励股份制或民营演艺企业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国有院团的转企改制,以资本为纽带,共同组建股份制的演艺企业。在此基础上,尽快建立起大型的演艺集团公司,力争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从而提高新剧目的策划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营销能力,逐步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骨干演艺企业,使之成为演艺产业的“生力军”和主导力量,引领演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切实落实好针对转企改制院团的各项特殊政策。根据国有院团的特殊性,鼓励或允许各个地方在已有的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比如,对凡没有固定演出场地的转企院团,政府要做出专项安排,帮助建设和改造演出场地;对于转企的院团,原有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能减,而且还要根据发展情况和项目需要有所增加;院团转企后,离退休人员和正式职工要按照“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妥善安排,确保演职人员的合法权益;在股份制企业,对有特殊贡献的演职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可以探索实行个人持股的办法,以留住和吸引高端人才;舞台艺术的各类评奖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转企的院团倾斜;转企后的院团,演职人员职称评定与事业单位一视同仁,等等。凡是中央和地方所制定的扶持政策,一旦出台就要切实贯彻好、落实好,充分发挥政策的保障和激励作用。

3.进一步推动保留事业体制的院团面向市场、面向群众。部分高雅艺术院团,比如交响乐、芭蕾舞、有代表性的地方戏等,观众面较窄,市场发育不足,可以仍保留事业体制,重点做好传承、普及和推广工作。但是也要深化内部机制改革,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增加演出场次。同时还应该尽快建立事业院团绩效考评体系和量化评价标准,真正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4.进一步探索和改进财政对国有院团改革发展的支持方式。各个地方应在不断增加对转企院团投入的同时,实现财政资金由养人、养单位逐步向做事业、求发展转变,也就是干得多的多得,干得少的少得,不干的不得,干得好的还要给予奖励。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也就是精品创作的时候“给一点”,公益演出的时候“补一点”,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再“奖一点”,以鼓励各类院团多出好作品,多演好剧目。

5.抓紧培养既懂艺术,又懂经营、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影响院团转企改制、制约其顺利进入市场的最大障碍是人才短缺,尤其是缺乏善于经营管理和懂得现代科技的专门人才。因此,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抓实抓好。首先应该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举办多种类型的人才培训班;其次要通过社会招聘,吸纳引进各类急需人才;三是要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资合作,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科技方面的人才。只要是人才,不论来自国有还是民营、不管来自事业还是企业,都要一视同仁,为其提供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机会,让更多的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有创业的环境。

国有院团改革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按一种模式来推进,需要各个方面不断探索、共同努力。我们相信,有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以往改革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步伐将会加快,并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舞台艺术必将获得更大的繁荣,演艺产业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