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暑假来临。笔者注意到,一些地方响应国家给中小学生“减负”“减压”的号召,做到“把暑假还给孩子”,纷纷出台了有关禁止或者限制一些学校或者老师利用假期开办各种有偿补习班、培训班的举措。这是应该肯定的。然而,是不是发了类似的“禁补令”便能把该禁的禁了,要止的止了?这恐怕还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远的不说,就说今年春节前后的寒假,有的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下发过类似的“禁补令”,可据了解,在这些地方,各种有偿补习班、培训班却是禁而不止,甚至有增无减。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何在?有识之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于相关部门无所作为,“禁补令”成了一发了之的“稻草人”。
所谓相关部门无所作为,我看一是不想作为。社会呼吁为学生减负,那好,待到假期就发个“禁补令”,至于发了之后的效果如何,是懒得去管它的。若有人要追究起来,曰“发过文件了”,禁令又成了敷衍塞责的拿手好戏。于是,“禁补令”也就成了应景之作的“稻草人”。二是不能作为。许多有偿补习班,都是相关部门及其领导的三亲六故开办的,或者相互有某种瓜葛,真要动起真格来,无异于拿自己开刀。因而,“禁补令”就成了某些部门或人掩人耳目的“稻草人”。三是不便作为。一些地方虽然出台了些“土政策”,但要真正执行开来,尤其在处罚尺度的把握方面,可以说不便掌控。相关部门为了不惹是生非,也便“得饶人处且饶人”了。
有人说,假期办班有市场、有需求,有应试教育的内在因素。这自然是有道理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无形中受到这些因素的左右。因而,提倡素质教育的理念,实行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都是很有针对性的。但要在短期内,实现这些理念和方法,恐怕不太现实。因而,要取得“禁补令”所追求的效果,目前的关键还在于,要使禁令得到切实有力的执行。
要消除有偿补习、培训,真正把假期还给孩子,需要相关部门多做细致工作,与学校、老师和家长等方面密切配合,在理念上有共识,在行动上见一致。如果相关部门,只把禁令作为一种表态,年复一年“一发了之”,那么“禁补令”终归免不了“稻草人”的命运。
暑假刚刚开始,抓落实还来得及。衷心祝愿今年“禁补”、“减负”能动真格的,“禁补令”不再成“稻草人”,让孩子们过一个身心愉快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