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缅甸政府邀请,本周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将正式访问缅甸,会见政府领导人和各主要政治力量代表人士。无论结果如何,此次访问对缅甸国内民族和解以及政治民主发展进程极具积极意义。
西方政界和主要媒体一直牢
多年来,所谓“国际主流社会”对缅甸态度基本呈一边倒态势,即威胁和制裁。这次西方媒体为潘基文两天访问“定调”的议题有三个,一是敦促缅甸军政府释放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及约2000名政治犯,二是迫使政府开启与反对派的对话,三是督促缅政府承诺保证明年大选的自由与公正。这些论点粗看无可厚非,但其中每个都埋了“钉子”,即借外界舆论向缅甸政府施压。如果缅政府不“照章办事”,则继续予以制裁;如果“有所改善”,那是“施压”的结果。这样先入为主的“指导思想”后果只有一个,就是使潘基文的沟通之旅成为毫无疑义的施压之旅。然而,视捍卫主权为生命的缅甸军人政府的态度可想而知。有驻仰光的西方外交官日前匿名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形容潘基文此访“如拒绝缅政府邀请,则与其联合国秘书长身份不符;接受邀请前来,又无法实现希望缅甸改变现状的‘国际社会’的期许”,实乃“里外颇为尴尬”的一次访问。
其实,在东盟等区域和国家组织及缅甸邻国的支持下,潘基文一直致力于在联合国框架下,通过沟通和协商推动缅国内问题的解决。去年5月缅甸遭受几百年不遇的特大风灾之后,潘基文果断出席在仰光举行的国际认捐救助大会,成为44年来首位访缅的联合国秘书长。此举不仅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缅甸政府和人民也对其充满感激之情,为加快灾害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隔一年,缅甸灾区尚未恢复元气,来自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和各国的援助还在继续。潘基文再次造访,能继续稳步推进缅甸国内民主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并加速实现民族和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缅甸赢取更为宽松的国际环境。
(本报仰光7月1日电)